第12章 至诚君子也(1 / 6)

    宋濂是谁?

    很多人可能更加熟悉他的徒弟,方孝孺。

    对,就是那个被祝枝山造谣,说他被朱棣诛十族的人。

    很多人对宋濂的了解,应该是来自于两个地方。

    其一是某部影视剧,将他塑造成了一个古板不通时务的儒生。

    还将洪武三十年发生的南北榜案,挪到洪武初年,魔改一番后扣在了他的头上。

    如果是通过这部剧认识他的人,想必对他的观感不会太好。

    其二就是课本上的那篇文章,《送东阳马生序》。

    这是一篇情深意切,对晚辈充满了关怀和殷切期望的文章。

    但很多看过这篇文章的人,却认为他很虚伪。

    原因很简单,在文章里他是以自己的经历为榜样,来劝诫别人的。

    给人一种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感觉。

    前世马钰在网上就碰到过不少持这个观点的人,还和那些人互喷过。

    用现代的话来讲,这篇文章其实就讲了一个内容,出身寒微该如何实现阶级跃迁。

    这篇文章有个大前提,那就是读书可以改变命运。

    很多人说,我读书了不但没改变命运还花了很多钱,这就是个谎言。

    有没有一种可能,读的书还是不够多学的不够深?

    说个不是很冷的冷知识,咱们学的高等数学,已经是四五百年前的知识了。

    对于想搞科研的人来说,高等数学算是最基础的门槛。

    如果一个人高等数学一塌糊涂,就说学理科没出路,是不是显得很无语。

    这只是举个例子,读书改变命运,有个前提是要学的精深。

    起码要跨过一个门槛,才能去谈改变命运这事儿。

    做不到这一点,那确实什么都改变不了。

    宋濂自幼家贫书都读不起,只能问别人家借书。

    那些有能力藏书的都是什么人?至少也是小地主。

    非亲非故人家凭什么把书借给你?

    这时候,你就得表现出自己的不同常人之处,以此来打动别人。

    宋濂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余幼时即嗜学’。

    ‘嗜学’就是他的标签,他不光嗜学,还很聪慧为人还很谦谨。

    在华夏的文化传统里,对喜欢学习又掌握知识的人,总是会另眼相看的。

    哪怕到了二十一世纪,混子也不会去主动招惹学习好的那一批学生。

    用现代话来说,宋濂给自己打造了一个很完美的人设,成为了‘别人家的孩子’。

    十里八村都知道他嗜学,‘藏书之家’也想和他结个善缘,就把书借给了他。

    而他并没有以此自傲,挥霍别人的信任。

    相反,他表现的更加谦恭,借的书都妥善保存,每次都按时还回去。

    如此一来二去,他的名声就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