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往下讲,听着听着他们自然就明白了。
所以这次他没有停顿给两人消化的时间,而是接着说道:
“我们先从夏商时期的情况说起。”
“长辈们根据春秋时期遗留下的资料进行研究,推测出夏商时期的亩产只有三四十斤。”
朱标惊讶的道:“竟然这么低?”
马钰颔首道:“很低,一来是种子的原因,二来是生产工具落后。”
种子是需要选育的,通过人工筛选,农作物的种子越来越好,产量也就越来越高。
前世考古学家在古墓里,找到了西汉时期的小麦,发现当时的麦穗结(果)实率只有现在的一半。
能被当成陪葬品埋在墓里的,肯定是精挑细选的大麦穗。
这也意味着,西汉时期普通小麦的结实率,比现代要低一半还多。
甚至可能只有现代的三分之一。
这是什么概念,种过庄稼的都知道。
夏商时期虽然不种小麦,但不论他们种什么,种子都不可能和现在比。
别说和现在比,就算是和明朝比,也是大大的不如。
生产工具落后就更容易理解了。
耕犁、播种用的耧等等一系列现在常见的工具,在当时还都不存在。
人们工作只有两种方式。
其一,就是用锄头把地翻一翻,然后拉出一道沟,把种子丢进沟里。
其二,地都不用平也不用翻,拿根木棍在地面戳个洞,种子丢进去埋起来就可以了。
也没有什么肥料,最多就是浇水除草。
产量低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一番细致的讲解,马皇后和朱标才接受了这个数据。
即便如此,他们依然觉得不可思议。
亩产三四十斤,搁现在恐怕连种子都收不回来。
他们对夏商时期的落后,也终于有了直观的认识。
同时心中也开始对儒家吹捧的三代之治,产生了怀疑。
就这生产力,百姓的日子能过的多好?
马钰并不知道,自己只是想讲生产力的发展,竟然误打误撞的起到了这样的效果。
见两人都接受了这个产量,才继续往下说道:
“养活一个人,每年差不多需要三百五十斤左右的粮食(明朝重量单位)。”
“还要给来年留种子。”
“也就是说,一个人种二十亩地,才能够勉强养活自己。”
“我们再来说说当时的总人口和土地。”
“根据推算,夏商时期的人口,少的时候应该在四百万左右,巅峰时期在六七百万。”
“当时国与国并不是直接接壤的,相互之间都隔着大片的荒芜土地。”
“如此广阔的土地,这么少的人口,堪称地广人稀。”
“所以当时人才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而非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