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姚广孝(4 / 5)

nbsp;  虽然游说宋濂失败,但却有了别的收获。

    此行相当于是祛魅了,也打消了自己想走捷径的侥幸心理。

    以后就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往前走吧。

    不过话虽如此,马钰确实也很发愁。

    在这个年代彻底推翻儒家是不可能的。

    别看朱元璋很不待见儒家,但并不是对儒家思想有什么意见,而是对儒生的不顺从感到不满。

    这一点前世就已经证明了,最后他还是会选择儒家治国。

    马钰要是敢提出彻底抛弃儒家,他第一个不同意。

    既然没办法抛弃,那就只能改造。

    但他并不认为自己能完成这个重任。

    毕竟打嘴炮他擅长,真动手去干,差的太远了。

    所以得需要一个合作者才行。

    今天宋濂用实际行动证明,老家伙们是指望不上的,那就只能从年轻人着手。

    自己培养是一方面,最好能找已经学有所成的年轻人,这样能节省不少时间。

    双管齐下,效率更高。

    可是已经学有所成的人,就意味着有了师长,这种人也同样不好说服啊。

    比如方孝孺,年龄倒是挺合适的。

    但他是宋濂的弟子,宋濂一句欺师灭祖,就能让他的努力都白费。

    更何况方孝孺都能提出要搞井田制,可见也是读书读傻了的那种,想说服他太难了。

    解缙?不知道这会儿出生没有。

    而且他也不是什么完人,年轻的时候恃才傲物。

    后来当了高官,也是结党的一把好手。

    永乐二年他当主考官,结果那一届科举前七名全是吉安人。

    是的,你没听错。

    前七名全是一个地方出来的。

    而解缙正好也是吉安人,你说巧不巧。

    也就是朱老四要脸,还能容忍他几年,然后才找了个别的借口将他弄死。

    换成朱元璋,当场就能把他九族送走。

    他所熟知的别的年轻人文人,要么有各自的缺点,要么就有顾虑不太可能和他合作。

    想来想去,竟然找不到一个合适的。

    哎,上哪找个学问深厚,又不迷信儒家权威,还能无视社会带来的压力的人啊。

    难道只能自己培养?

    就在他苦恼的时候,吴卓的声音响起:

    “公子,娘娘召您入宫。”

    马钰并不觉得意外,收起杂乱的心思,道:

    “是你啊,被调到姑姑身边了?”

    吴卓欣喜的道:“就前不久,奴婢被调去伺候娘娘。”

    说到这里,他感激的道:“多谢公子提拔。”

    以前在朱元璋身边,他就是个最底层跑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