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千头万绪(4 / 6)

p;  若真让这些人当了官惹出祸事,败坏的还是儒家的名声。

    与其将责任推到马钰身上,不如想想怎么改变目前的窘境。

    然而他也确实没有太好的办法。

    所以面对那些来找他主持大局的人,他也只能表示。

    皇帝心意已决,大家还是齐心协力想想,怎么解决儒生不通实务的问题吧。

    他给出的建议是,儒生们可以在读书的空档,去衙门当一段时间的刀笔吏。

    然而他的这个提议,却让很多儒生无法接受。

    我们是清流,怎么能从事浊官的工作。

    部分儒生心中对他也生出了微词。

    你宋濂作为文臣领袖,怎么就不敢和皇帝干一架,让皇帝知道一下我们儒生是不好惹的。

    对此宋濂只感觉更加无奈。

    内心都不禁有些认同马钰的说法了,有些儒生太天真,太不像话了。

    不过气归气,他也并非什么都没做。

    第二天就上奏疏,学子们苦读数十载,非常的不容易。

    很多读书人,更是倾尽家族之力供养出来的。

    如果就此剥夺他们为官的资格,对他们来说实在太过残酷了。

    况且如今正是用人之际,能读书有所成的,都是佼佼者。

    就这样放弃他们,也不利于国家建设。

    希望皇帝开恩,能酌情考虑再给他们一个机会。

    这次朱元璋倒是没有再反对,而是顺水推舟的表示。

    只要你们能解决儒生不通俗务的问题,咱也不是不能用他们。

    至于怎么解决,大家一起想办法吧。

    什么时候想出来了,什么时候允许他们做官。

    轻描淡写的一记四两拨千斤,就将矛盾给转移了。

    不再是皇帝和儒生们的矛盾,而是儒家如何解决自身问题。

    然而这种事情,一时之间又哪有什么可行的办法。

    只知道死读书的人,照样没官做。

    与之相反的是,那些非儒家出身的官吏就高兴坏了。

    皇帝并没有全面倒向儒家啊,选拔官吏的时候只看德行和才能,不看你是哪家的门徒。

    于是,更多野路子开始摩拳擦掌,准备着响应朝廷的下一次征辟。

    李善长也大喜过望,接连推举了很多‘人才’。

    连周德兴这种字都不认识几个的,都被他塞进了刑部。

    朱元璋只是看着,什么都没有说。

    因为这些人大多都是开国勋贵,他这个皇帝要是反对,恐怕会有很多人觉得他刻薄寡恩。

    但他也不是政治小白,没办法反对这种任命,却可以用别的方法破坏。

    没多久他就以东南土民作乱为由,将周德兴等人派往了前线。

    其他勋贵,只要没有能力担任文职工作的,也全部被调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