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更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光辉的一页。这个时期吸收印度和伊朗文化,并融入我国文化之中,从壁画、石刻、雕刻、书、画、绢绣、陶俑及服饰之中,充分体现出来。
唐朝冠服制度
概述
中国汉服的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了周代逐步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到了唐代,冠服制度发展到十分丰富完善,对后世与国外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冠服制度是封建社会权力等级的象征,作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精神支柱的儒学,则把恪守祖先成法作为忠孝之本,强调衣冠制度必须遵循古法,特别是作为大礼服的祭服和朝服,不能背弃先王遗制,故称法服;它具有很大的保守性和封闭性。宫廷日常服装称为常服,常服具有时代的特征。
唐高祖李渊(公元618年至636年)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颁布新律令,即著名的“武德令”,其中包括服装的律令,计有天子之服十四、皇后之服三、皇太子之服六、太子妃之服三、群臣之服二十二、命妇之服六。内容基本因袭隋朝旧制,天子的14种服装为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通天冠、缁布冠、武弁、弁服、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白帢。皇太子的六种服装有衮冕、远游冠、公服、乌纱帽、弁服、平巾帻。群臣的22种服装有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平冕、爵冕、武弁、弁服、进贤冠、远游冠、法冠(獬豸冠)、高山冠(侧注冠)、委貌冠(与皮弁同制)、却非冠、平巾帻、黑介帻、介帻、平巾绿帻、具服(朝服)、从省服(公服)、婚服。
天子服饰
按照服装的穿着场合,唐朝天子的服装可以分为礼服和常服。
其中,唐朝天子服装,又可以做如下分类:
冕服: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绣冕、玄冕,统称六冕。
冠服:通天冠、翼善冠(李世民自己发明的)
弁服:武弁、弁服(这里指皮制的弁服)
帻服:黑介帻、平巾帻
帽服:白纱帽
大裘冕,是天子服饰中规格最高、最为庄重的一款衣服,只在天子祭拜天神、地神的时候穿。“大裘冕”,顾名思义,就是身穿“大裘”,头戴“冕”。
[1]《旧唐书﹒舆服志》中记载:“大裘冕,无旒,广八寸,长一尺六寸,玄裘纁里,已下广狭准此。金饰,玉簪导,以组为缨,色如其绶。裘以黑羔皮为之,玄领、褾、襟缘。朱裳,白纱中单,皁领,青褾、襈、裾、革带,玉钩、暐,大带,素带朱里,绀其外,上以朱,下以绿,纽用组也。蔽漆随裳。鹿卢玉具剑,火珠镖首。白玉双佩,玄组双大绶,六彩,玄、黄、赤、白、缥、绿、纯玄质,长二丈四尺,五百首,广一尺。小双绶长二尺一寸,色同大绶而首半之,间施三玉环。朱袜,赤舄。祀天神地祇则服之。”
大裘冕因为不是很实用,很快就被废置了,虽然令文上依旧保留,但实际上,唐朝皇帝很少穿着。唐朝的衣服令在唐初开始制定,武德四年实施(公元621年),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大裘冕被废,时隔仅短短的35年。在大唐近三百年的历史长河中,这35年显得太过匆匆,虽然大裘冕依周礼、遵古制、质古朴,但因其不够实用、不够美观而被废,取而代之的便是华丽丽的衮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