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六章 招揽(求月票求推荐票)(2 / 3)

p;  在量子力学标准模型上,任何一点进步都配的上《科学》和《自然》。

    这就是一个大刷子,不能放过。

    沈光林又提出了新的论点,经过激烈探讨,小林诚被他完美的说服了。

    小林诚负责寻找论据,撰写论文,沈光林负责闲着。

    课题算两个人共同完成的,算起来小林诚似乎还是占了便宜呢。

    果然,任务布置下去,所有人都来不及抱怨了,天天除了完成课堂上的功课,剩下的时间都得在图书馆泡着。

    赵姐也有任务,无论谁需要任何书籍,都需要尽可能的去买,不要怕花钱,也不要怕花冤枉钱。

    买来之后没有用的书就捐到学校图书馆,有用的书咱们自己留起来。

    到现在为止,10万美元都还没有花完呢,更别说那后面的100万了,这可怎么办呢?

    后世,那些国有实验室是怎么把钱给突击花出去的呢?

    学学?

    小林诚才不管沈光林在想些什么干些什么呢,因为沈光林列出的课题太有挑战性了,他自己非常积极的参与进去,天天享受计算和撰写论文的快乐。

    甚至,为了查一些资料,他还专门飞到京都去。

    打“飞的”上班,只为查找一点资料,而且还不拿到单位报账,也是少见。

    还没等沈光林想好接下来该怎么花钱,化缘的就来了。

    又是化学系的那帮人。

    只有他们知道沈某人有钱,听说到了整整100万美元呢,能顶多少事了。

    搞物理的花钱很有特点。

    要么就是花大钱,几十亿上百亿的花;

    要么就是不花钱,买几本书自己思考就行了,最多就是花费点头发。

    等到有一天,他变秃了,也就变强了。

    研究生物或者化学就不一样了。

    实验器械,原材料,耗材,样样都要钱,而且精度越高,东西越贵。

    武田公司给到化学系账上的75万人民币确实很好用,解决了不少燃眉之急,可还是不够啊。

    现在可不是2020年,那时候的化工学院别说75万了,就是750万,7500万,7.5个亿都不放在眼里。

    如果,他们能够做出诺贝尔级别的成果,国家就是拿出75亿都是有可能的。

    听说武田公司又额外给沈光林拨了一百万,而且还是美元,这下子他们又坐不住了。

    一开始是来借。

    他们需要购买一些实验器材,单子都列出来了,用于研究“手性分子”,出了成果也可以算他沈某人一份嘛,赶紧拿钱吧。

    沈光林没有同意。

    第二招就是来换。

    他们用人民币跟沈光林换美元,你不是有100万美元吗,换给我们50万行不行?就按照官方汇率。

    你们当沈老师是傻子吗?

    薅羊毛就捡一只薅。

    ......

    “手性分子”看样子非研究不可了,这都是你们逼的,将来劳资出了成果你们可别后悔。

    当然,研发团队的建设最需要的是人才,可是人才去哪里找呢。

    沈光林觉得还是应该去寻摸化学系的困难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