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零章 铩羽(2 / 3)

sp;  出发了,小姐姐开车很稳。

    沈光林坐副驾驶可以假寐也可以摸点软软的东西取暖。

    小姐姐脸很快就红的像一朵盛开的玫瑰花。

    现在还是正月,春天还没过来呢,寒风料峭,路上看不到什么行人,路边全是光秃秃的白杨树和黑压压的老鸹窝。

    其实,白杨树上的窝是喜鹊搭建的,并不是乌鸦,喜鹊在北方方言里一般叫做马嘎子,其叫声并不好听,喳喳喳喳的。

    有句祝词怎么说来着:

    树上喜鹊叫喳喳,我村又添幸福花。

    新楼新车都得要,砸锅卖铁娶回家。

    120公里的路程,开车需要三四个小时,早上出门,中午能到。

    当然,开累了可以休息一下,反正路上也没别人,还可以做个游戏。

    老妹啊,你等会儿啊,咱俩破个闷儿啊。

    他们的目的地电子十八所位于南开区,距离南开大学并不远。

    津门其实有两所好大学,排名也不相上下,但是只有一所全国知名,另一所甚至很多人都没怎么听说过。

    进城的时候刚好是中午,可以品尝一下津门的美食了。

    两个城市别看距离不远,无论语言还是生活习惯都不一样的,津门话是苏北、皖北一带的方言演变而来,是当年朱棣登基之后,迁移了江淮一带的人民驻军津门,从而形成了这里的独特方言。

    当然,烟台和大连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讲的话也是江淮方言转变而来的,这都是明朝卫所留下的历史印记。

    来到津门了,就不得不提它的美食,比如狗不理包子。

    沈光林也想看看,这个难吃又贵的包子在80年代的味道究竟怎么样。

    不吃不知道,吃了才觉得,齐鲁人爱吃大蒜还是有道理的。

    因为蒜真的能解腻。

    穿越之后,沈光林吃惯了肉食,果然享受不了这种油腻到嗓子发痒的肉包子。

    说实话,这玩意真的不如津门的煎饼果子好吃。

    煎饼果子其实是津门特产,因为临沂一带的煎饼和这种是不一样的。

    在津门,煎饼里面包裹一根油条或者薄脆,刷上酱料,吃起来就会特别带劲。

    而在北方话里,油条也叫果子,所以煎饼果子原本的意思就是煎饼卷了一根油条的意思。

    后来为了偷工减料或者调整口味,这才把油条换成了薄脆。

    当然,薄脆也有另外名字的,在北方广大地区,它也叫做“焦叶子”。

    当然,津门还是有自己特色菜的,比如油炸蚂蚱,罾蹦鲤鱼。

    油炸蚂蚱好吃不好吃沈光林不知道,他也不敢吃,反倒是蚕茧他挺喜欢的,知了猴和豆虫也能吃一下。

    这几种昆虫里面,豆虫是一种更加昂贵的食品,需要克服的心里障碍也更多。

    京城西郊有个酱油厂,每到夏天,那里就有一道名菜,叫做“炸肉米”,沈光林只听说过,还没吃过,因为这才是终极挑战。

    天寒地冻的,随便吃点能够取暖的食品就好了。

    吃过午饭,沈光林和李蓉就到了十八所,即使有介绍信,即使有工作证,沈光林还是没能进去,这里竟然还是涉密单位,寻常人等不得入内。

    折腾一下午,白忙活了。

    得嘞,咱去听几段相声吧,毕竟难得来一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