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五章 判断力(2 / 3)

虽然标准不算高,但是能够维持体面的生活。

    沈光林筹集的这笔资金只能暂做他图了,捐给实验室是不可能的,改善一下同胞们的生活倒是可以。

    现在,也是时候了解一波敌情了,知己知彼,也好对自己这方的工作做一个合适的计划和合理的分配。

    约翰·沃克,英国化学家,1941年1月17日生于英国约克郡哈法克斯,1969年在牛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74年进入剑桥大学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实验室。

    他现在已经发表了三篇论文,分别是腺嘌呤核苷三磷酸的工作效能和工作机理,以及它的分子构成。

    沈光林仔细看了论文,内容详实,有一定的参考性,但是并不能确定现在他们现在研究到哪个阶段了。

    而且,沈光林自己本身就是二把刀的水平,也不好判断对手的真实状态。

    “咱们开始吧,做自己就好了。”

    沈光林和曼斯坦因召集了所有人手,进行动员大会。

    科研的第一步就是查找相关文献。

    在互联网还没有普及的年代,想查找文献检索目录真的很不容易。

    沈光林也不是人形电脑,他不知道都是有谁在研究这些东西,别人的进度如何,如何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确认自己的研究方向,如何形成自己的论点,这都是事。

    没有数据库,一切都得靠人工。

    两个国家的团队还是做了初步分工,曼斯坦因的团队查找德文期刊和馆藏资料,中方团队就专门查找英文期刊,大家共同努力,把该有的资料都给找出来。

    查资料是最耗费时间的,有时候,一整天都查不完一份期刊。

    期刊一般是月刊或者半月刊,每年就是12本或者24本,找一份杂志过去5年的期刊刊登内容,翻阅量蹭蹭蹭的涨上去,能够读的懂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真的找到合适的文章了,拿去复印,再让领头人审阅,又是时间。

    一周过去了,资料收集的越来越多,看得人的头都大了。

    曼斯坦因也适当性的表达了忧虑,“我们还在这里查资料,约翰沃克已经研究了那么多年了,我们能够追的上他们的进度吗。”

    “当然能!”

    “约翰沃克只是一个人或者一个研究团队,而且目的性并不强,他们不知道他们要的是什么。咱们不一样,咱们是有目的性的进行这个方面的突破,这是完全不一样的,而且研究工具和研究手法也不同。”

    “有什么不同?”

    当然有不同,沈光林还拿出了另一个研究方法,那就是他准备给tap和它的反应酶进行拍照,根据照片进行数理分析,这是当年dna被发现采取的手段。

    这个拍照用的当然不是普通相机,而是晶体x光射线衍射技术,是用来分析蛋白质分子的各类形态和参数的。

    研究开始了。

    嗜盐菌是极为容易获得的,老咸菜里面和一些死亡海鲜里面都有,这玩意吃了有毒,且繁殖极快。

    吴晓云就站在实验室里,一边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看嗜盐菌的生活状态,一边感叹,:“沈老师,咱们实验室也要有一台这样的实验仪器,不然咱们很难跟他们竞争啊。”

    沈光林也只能感叹一句,“看样子我还是要多找一点钱回来啊,这次学习结束了,他们有的,咱们都得有。”

    “不过,您的实验室已经是国内最好的实验室了,没有之一,无论京大,还是中科院都没有咱们的实验室条件好,我也是一山望着一山高。”

    不管哪山高,有些东西是应该买,不光是透射电子显微镜,就是扫描隧道显微镜也得买一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