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九六章 有意思(1)(2 / 3)

们在沈某人的带动下,写论文的水平已经很高了,这也就导致他们平时看的论文,品质也都挺不错的,他们已经很久没看过这样辣眼睛的文章了。

    其实,这种文章平时也不是没有,只要你不想去看,也就可以当不存在。

    现在,看这种论文是老板布置的任务,他们突然觉得这任务完成起来咋有点难受呢。

    要不,咱还是从近年的论文往回找起看吧。

    不然,这也太煎熬了吧。

    很快,他们就翻到了老魏这几年新发表的论文,水准果然提高了不少,已经有填补国内空白的水准了。

    这才对嘛,一位副教授,不可能只是那个水平的。

    不过,既然得罪了沈老板,就算再有水平,大家也得找出脏水来。

    沈光林既然已经布置好了任务,就准备自己先撤了。

    对于老魏的论文,处置方式和工作方向有两点:

    第一,查重,找多找找参考文献,看他从哪里获得的这些数据和论点,抄袭程度怎么样。

    第二,做重复实验,看他有没有在实验数据中作假。

    大家既然都是走科研这条路的,必须要有鉴别论文真假的能力。

    怀疑,是科研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老魏的论文都是发表在中文期刊上的。

    后世就连最普通的科研工作者都知道,中文期刊上面的数据和结果都是靠不住的,谁要是敢引用它,谁就是脑子进水了。

    1500块一篇的论文,数据究竟是怎么来的,很难说啊。

    在这个年代,大家还没有这个意识,也还没有这门生意呢。

    但是,这个年代那些期刊上的这些东西靠谱吗,依然应该是存疑的。

    有了沈光林的启发,很快就有人从论文里找出了初步谬误。

    “老板,这篇论文有问题。”

    很好,是怎么看出来的。

    “我不知道他这个数据是怎么得出来的,但是,我看了他的实验仪器,依照清单里给出的实验仪器,是做不出这样的数据的,精度不够。”

    一位同学很快就找出了论文里存在的问题。

    聪明!

    实验精度不够,基本可以断定这篇论文是胡编乱造的了。

    举个例子,如果没有游标卡尺或者千分尺,想测量毫米以下的刻度单位显然是有问题的,用卷尺测量,得出的这数据名目张胆的就拿来用了,这不是作假,这是作家呀。

    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

    一篇文章不够,还是要做重复实验。

    重复实验要怎么做,咱们实验室可没有那么简陋原始的实验仪器了呀。

    没有就去买,不差钱。

    而且,按照沈老板的要求,重复实验要反复的做,最好是能够证明根据老魏的实验方法,是不能得出这个结论的,这样才好。

    那要是结果跟他写的一样呢?

    那就是当作什么事都没有发生好了,开挂的人生,咱们比不了。

    检验造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只要想做,也没有那么难。

    沈光林实验室别的没有,就是有钱。

    自从有了任务和目标之后,沈某人觉得,生活终于不那么无趣了。

    怪不得有那么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