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嘎嘣,碎了!(2 / 3)

他们现在才批到一台单晶炉。

前面生产的,除了1274厂要的之外,都是就地投产,刚下线就上岗,参与到给大漠那边拉制那批硅单晶的工作里面去了。

——

这是个干劲十足、热火朝天的年代,高振东、俞允成他们在忙,同样的,别人也没闲着。

导研院某实验室,一枚火箭发动机被固定在发动机试车台上。

这个试车台看起来非常简陋,如果要让高振东来看的话,上面不放发动机的时候,是不大看得出是个发动机试车台的,这东西形象和他前世在网上看见的固发试车台风格区别实在是太大。

不过还别说土,该测的项目,人家还是能测的。

发动机直径就十多公分的样子,细长细长的,正是用于仿制的红外空空格斗弹的固发。

随着掩体后发动机负责人宋总的一声令下,一道火光腾起,烟雾升腾,“轰隆隆”的声音持续的响了一阵子。

发动机刚停止工作,一位工作人员就笑道:“别的不知道,反正这个烟是比我们原来的小多了,哈哈哈。”

旁边同志看他一眼:“那说明抛射出来的物质不够多,推力比冲都堪忧啊。”

这位同志急眼了:“什么意思啊,抛射出来的物质是看这东西来算的嘛”几个人都哈哈笑了起来,看起来心情不错。

宋总道:“别笑了,赶紧去看数据,打印过来。”

数据基本都在旁边的计算机中心,导研院非常与时俱进,把大部分的传感器都接入到了一台djs-59里。

程序是他们自己编的,主要功能就一个,自动采集和存储试验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并在需要的时候打印出来。最高采集频率可以达到500hz,对于以前的数据记录手段来说,无异于天上地下。

要知道空空导弹发动机工作时间甚至可能只有几秒,人工采集观察数据的话,揉一下眼睛就完事了,记一些峰值之类的节点可以,想要画出曲线来,就有点天方夜谭了。

当然,在没有计算机可以用于数据采集的时候,导研院也想了不少办法,研究不少的设备来保证数据的测量频次和精度。

效果嘛,也不是不能用,但是和自动采集,自动记录的计算机相比,明显就差了不只一个档次。

变送他们不缺,缺的是高速采集手段。

500hz在日后来看,这采集频率无论如何与高速采集不沾边,但是这个时候还真就是高速采集了。

导研院现在想的是,弄台djs-60d,专门干这个事情,毕竟那东西比djs-59要方便得多,比如能直接装到试验场里,这个希望很快就要实现了。

十二机部那边正在回收现有djs-59,回收一台,就配发至少两台djs-60d,对于导研院来说,这生意能做。

几位同志马上就去了计算机房,随着隐隐约约一阵“滋滋滋”的打印声过后,他们拿着数据跑了回来,面带喜色。

宋总接过他们手中的数据扫了一遍。

“工作时间,x.”

“平均推力,xxkn”

“燃气压力,x.xxpa”

“喷气速度,xxxx/s”

“.”

在心里用早已滚瓜烂熟的公式一算,宋总大喜:“好,按照这个数据,至少能打1315k!”

这个能打多远,指的是不考虑打中的情况下。

这个距离虽然比响尾蛇的多要差点,但是比原来的雷电-2,那是不知道好到哪里去了。

这个数据也很正常,装药结构本来就是仿制捡到的那枚响尾蛇,这回高振东甚至给他们弄来了响尾蛇原版的std推进剂,不接近才有鬼了。

可是导研院的人不知道这个发射药就是响尾蛇固发的原配发射药啊,在试验开始之前,胆子再大的人,也不敢想象能得到这么个数据。

同志们高兴得都跳了起来。

“这么远不敢想象。”

“谁能想到啊,这东西跟打了鸡血似的。”

“刚才是谁说推力比冲堪忧的嗯”

“是我,是我,来来来,脸给伱,你尽管打,不用留手,哈哈。”

“.”

这个时候,检测发动机工作后状态的同志那边传来一声惊呼:“不好了,喉衬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