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目标,我们是需要不同的静稳定度选择的,也就是说,这一个指标,决定了导弹的一个核心性能,同时又反过来和到导弹总体设计的所有指标相关联。”
同志们纷纷点头,这么说就明白了。
说到这里,高振东才指出了他们的问题:“你们现在的问题,我分析下来,大概率是在导弹设计的时候,没有完整的考虑这个指标,导致导弹在飞行过程中对导弹的静稳定度变化考虑不足,导弹状态超出飞控系统所能控制的范围,然后就……”
说到这里,高振东又举了个例子:“例如近距地空弹,随着装药最多的固体助推器的燃烧,质心在迅速变化,然后飞控系统没跟上,或者说飞控系统设计的指标与导弹状态不符,最终导致失稳。”
搞近程空空弹的同志有些不解:“高顾问,可是这个燃烧的过程中,导弹的质心是在前移的,按照您刚才的说法,这个导弹的稳定度是在增加的,为什么还会导致导弹失稳”
提问的正是林连伟,高振东的老同学,他在搞完便携防空导弹之后,就因为地空导弹的经验,接着进了近程雷达低空导弹的课题组。此时的他,也算是学会了“工作时候称职务”的道道了。
高振东笑道:“不同的静稳定度,对于飞控系统的控制力矩要求是不一样的,如果考虑不周,两者不匹配,依然可能造成失稳。我再举个例子,低速行驶的汽车,你可以把方向盘一下子打很多圈,但是高速行驶的汽车你试试翻车、爆胎、断半轴,都有可能。”
这个例子很生动,同志们一下子就都听明白了。
静稳定的对控制力矩要求高,如果还按照静不稳定的力矩来控制,压根达不到要求,然后控制系统可能会持续加大输出,然后,崩了!
也许细节会有出入,但是道理就是这么个道理。
他们一边点头,一边在本子上记录着,有位同志举了举手:“高顾问,那我有个想不通的地方,为什么这些问题,在上一批导弹的研制中没有出现,现在却扎堆爆发。”
这个问题对于同志们来说也很重要,也是他们想来想去,很难获得逻辑自洽的其中一个要点。
高振东道:“因为你们上一批型号,几乎都是有参照对象的,不管这些参照对象有没有考虑这个问题,但是从工程实践上,这个问题已经被处理好了,而你们的上一批型号正是继承了这种成果。”
同志们顺着高振东的话往下一想,咦好像是这么回事。
红外空空弹,雷电-1是有旗的响尾蛇作为蓝本。
中程地空弹,有s-75的二级弹体作为蓝本,甚至为了增强控制能力,同志们还很有创造性的把弹翼方案改为十x方案。
中程空空弹,有从交趾捡回来的麻雀作为蓝本,这方面,还真得感谢旗佬。
他们改动的主要是发动机和制导系统,恰好把这个问题给避过去了。
嗯,这回找到原因了,仿制这个事情,大家在导研院的时候也都讨论到了,但是就是缺乏一个核心点把“仿制”和“没出事”联系起来,最后不了了之。
“那为什么长缨-62便携防空弹没这个问题争先-62固体反舰弹也没这个问题”提出这个问题的是林连伟,而且长缨-62是他参与搞的,争先-62是苏卫华参与搞的,总不可能是因为咱俩是你同学,就不出这事儿了吧
至于还有一个高振东亲自搞的赤剑-61,他就不提了,没出问题的原因,那不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嘛。
高振东笑了起来:“你们运气好呗,哈哈哈。没考虑到这个问题不等于一定要出问题,要不然早期的导弹岂不是个个都失稳”还别说,公式做题就是快。
同志们都笑了起来,包括林连伟。
这话是真的,有时候搞课题,运气这件事情是真的很重要,当然,如果只靠运气,那也就离停滞不前不远了。
“嗯,我明白了,近程空空弹的创新程度是最高的,所以出问题也是最严重的。”相比其他几个,近程空空导弹是新的、全新的、无可争议的新。
“有道理啊,超远程空空弹的遥测弹改动相对小一些,问题也就相对好一些,至于中程空空导弹的改进,问题又小一些。”
“我看不止,这个近程空空导弹的助推器大,燃烧中质心变化就大,对结果的影响也大。”
“还有一个原因,这个导弹是个抬式布局,控制舵在前面,对过载的利用率高,有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