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话让同志们听得一愣一愣的,每个词都能听懂,但是组合到一起就觉得怪怪的。
高振东这才在黑板上画了个图:“唢呐都知道吧就是那个从出生到入土都能用上的乐器。喏,看见这里没这个结构的尾部,真的和唢呐一样,有后面那根管子的,而不仅仅是一个喇叭口。”
高总工就是会打比方,就是这个比方听起来感觉有些那啥,同志们在心里想道。
“嗯,我看明白了,这个喇叭口的作用是”
高振东还是那句话:“这个我们放到后面再说,现在只需要对这个结构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就可以了,具体的理论,在后面一起介绍。”
此时的洪工,突然发现消声瓦这个事情好像不是那么困难了,至少在技术路线和具体的方案上,高总工已经给解决得差不多了。
分类、用材、各种类型消声瓦的基本理论结构,都被他搞得差不多,虽然剩下的细节还有很多需要研究的,诸如生产工艺、力学性能、具体的结构组成、尺寸等等,但是那些都是能慢慢依靠现有技术条件解决的,甚至像是结构和尺寸这种细节,靠着穷举法都能搞一个不错的结果出来。
不过对于洪工他们来说,无疑对理论是很重视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是他们想要的结果。
但是他们的希望,注定暂时是要落空的,高振东看看手表笑道:“同志们,时间差不多了,我们先吃饭。”
一个早上下来,同志们的收获很多,但是的时间也不少。
高振东话音刚落,几位三分厂内保科的同志敲开会客室的门,拿着一堆饭盒走了进来。
高振东一边热情的给同志们分饭盒,一边笑道:“本来按照惯例,是要请同志们到小食堂好好吃一点的,不过考虑到同志们的具体情况,到人多嘴杂的地方不太合适,所以就请内保的同志过去取过来,大家凑合吃。”
所谓具体情况,就是同志们的保密级别比较高,但是又不像高振东这样身边有人,所以能不露面还是不露比较好。
至于说“凑合吃”这几个字,就是高振东谦虚了,别看都是一个个饭盒,可是饭盒里装的东西,依然是出自十七机部著名小食堂大厨、三轧厂第一炒勺、川鲁双修、三军后勤自热食品先行者——何雨柱同志之手。
同志们吃得那是真香,满嘴流油。
“同志们,你看你们是不是需要休息一下”高振东征求同志们的意见。
同志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眼中全是期盼。
洪工道:“高总工,您去休息一下,我们没事儿,我们消化消化收获。”
这话的意思,大概就是“您想休息您休息,我们反正不休息”。
高振东闻言摇摇头:“既然如此,那就不休息了。我们一鼓作气,东西还多着呢。”
要的就是东西多啊,越多越好!洪工他们兴奋不已。
高振东接下来,将与消声瓦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重要参数进行了介绍。
同志们也许知道,也许不全知道,反正高振东不管这么多,这是个成体系的东西,他也没法拆开来说。
好在这本书虽然大部分都是理论,但正是因为是纯理论,所以对高振东来说,理解起来反而非常快,基本上能做到足够给同志们上课的程度。
因为他脑子够好,知识面足够宽,而且数学也够好。
“……对于吸声结构的吸声计算理论,我一共有三类方法……”
这本专著虽然内容重要,但是篇幅却不是非常多,200来页的样子,其中暂时不需要说的又占了很大一部分,比如其中的一些实例和图表。
这些图表大部分暂时不适合讲,一来是因为没到那个程度,或者不符合现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这些图表,有一部分是脱敏的,有的图坐标系倒是画出来了,坐标的意义也标明了,曲线也有,但是单位、数字都没有,这东西根本就没法往外倒腾。
但是这种情况,反而让高振东更加高兴,需要脱敏的图表和数据代表着什么的,懂的都懂。
所以高振东就以纯理论和数学公式为主在讲。
上过大学课程的同学都知道,老师在拉课拉得快的时候,是真有本事把一本书在较短的时间内拉完的。
更别说这里的“学生”,都是当前在这个领域最顶级的科研人员,很多知识高振东只需要提到个开头,说明用到的知识点,把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