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7章 和高卢人一样的烦恼(5k)(3 / 4)

对真空环境的需求,而是数据密度这个本来是硬盘的强项的参数。

不过仔细想想,其实也不奇怪,60年代的硬盘和80年代的软盘比数据密度,的确不占优势,这年头的硬盘既没有被小高所长称之为“真空封装盘”的温彻斯特盘结构带来的高速旋转速度,也没有巨磁阻磁头带来的超高数据密度。

而这个真空封装盘,正是高振东正在指导着1201厂计算机外设研究所在做的东西。温盘结构由于磁头和盘片不接触,能实现非常高的旋转速度,属于是一项能吃好几十年的基础技术,对于计算机产业来说非常重要。

对于接到任务的运算所和外设研究所来说,连硬盘都不够看,那就真没辙了,连路都找不到。

总不能焊一堆紫外擦除epro吧贵不贵先不说,那玩意算起来数据密度也不高啊。

“有没有考虑过用磁带”高振东问道。磁带这东西从理论上来说,其三维存储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容量不足的问题,只需要加长长度就好了,而加长长度,大不了就把磁带做大一定就行。

“考虑过,但是计算下来,还是放弃了,一是速度太慢,二是随机读写能力太差,第三,如果要做到大容量存储,实际上体积也不算小。”

同志们并非什么都没做,手头有的,能够得着的,都考虑过。

高振东点了点头:“其实,你们考虑用盘的想法,倒是大差不差。”

作为当前最容易实现随机读取的存储结构,“盘”这个东西的确是最优解,因为它至少能实现二维存储,而且同时还能实现性能虽然不是非常高,但是够用的随机读写能力。

实际上,如果不是我们发明了u盘,同时半导体器件价格大幅下挫,在软盘之后的便携大容量移动存储器,依然会是盘。

例如昙一现的zip驱动器、ls-120驱动器,这两个东西曾经在pc机的bios设置里还能看得见,当然也包括功能有点单一的d碟片。

而且即便受到u盘的冲击,dvd也依然坚挺了比较长的一段时间。

小高所长大喜,高所长都肯定了,那肯定他有什么想法。

“高所长,你有主意了”

高振东点点头:“盘这种东西,实际上原理和用笔在纸上写字差不多,想要把数据密度提高,其实就一个办法,把写字的笔,弄得小一些。”

“可是我们就是找不到写字的笔。”池所长道。

高振东指了指桌上的计算机:“实际上,这支笔你们接触过,当然,不是直接接触,是间接接触。”

“接触过该不会是ra或者ro吧那东西也太贵了,而且现在的密度也不咋样啊。”小高所长看着计算机道。

高振东摇了摇头:“不是。你想一想,计算机上最小的元件是什么”

“最小的元件……小电阻电容小功率低耐压的三极管”小高所长对电路很熟悉,能想到的单体元件,就是这些。

高振东摇摇头:“不是,看不见的那种。”

“啊,我知道了,是晶体管!cpu、ra里面的晶体管!”小高所长明白过来。

有了他的提示,池所长也知道高振东说的是什么东西了:“激光!你说的笔是激光!这些晶体管是光刻出来的,那才是最小的笔!”

高振东点点头:“对了,我们就用激光做笔!我们在盘体上用激光刻出一道道小坑,然后再镀膜,利用这些小坑的长度作为编码基础实现存储,然后在小坑表面覆盖一层透明材料保护这些坑,就能实现安全可靠的存储。”

实际上,一个非常反直觉的事实是,如果要论存储可靠性,得到合适保护的合格光盘,要比硬盘和半导体盘都高。

毕竟这货从理论上来说,逼急眼了是真的可以在显微镜下手抄数据的。

当然,那种在正常存储条件下背面镀层会起泡脱落的假货不在此列。

而池所长和小高所长并没有考虑这么长远,他们只是在一瞬间的兴奋之后,心情又回落了回去。

“高总工,这种方式,对激光器的要求很高吧特别是体积重量方面。”毕竟光刻机的激光器他是见识过的,那东西用到存储上面,恐怕是有点超标了。

高振东点点头:“不错,那种庞大的激光器主要问题不是大和重,毕竟携带着到处跑的是光盘而不是驱动器本身。最大的问题是结构复杂,成本高昂。”

池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