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余嗣同(1 / 3)

    北疆内外的诡异气氛不提,但在肃慎县衙里,却多出了两位新上任的主薄丶巡检。

    简单的见了二位「同僚」一面,郑县令强挤出笑脸,一番寒暄过后,郑县令再次回到后衙选择足不出户。

    他甚至连新任「同僚」的任命文书都没有检验。

    就怕验出「鬼」来!

    毕竟,别闹了,肃慎县出了这麽大的事情,傻子都知道这个地方有问题,谁还敢来这儿地方任职啊?

    前脚朝廷大军征匪刚「消声遗迹」,到现在风声都没有传出来,后有那长缨府通判刘基业临时接管,但还没到一晚上就带人连夜跑路了,再加上之后州府对肃慎县更是不闻不问,足可以侧面印证眼下的肃慎县堪称「龙潭虎穴」。

    如今,肃慎到底还是不是朝廷的肃慎,郑县令也不知道,但他知晓明哲保身。

    哪怕日子分外难熬,生怕夜间被人拉出被窝一刀了结个乾净,却也得佯装欢笑,权当不知。

    『不过,说起来,上司不是要罢我的官儿吗?』

    『怎麽还没动静?』

    郑县令等的望眼欲穿,但就算是他辞官的摺子都派人送出了肃慎,可依旧泥牛入水,没掀起半点浪花。

    愁的他头发都白了不少。

    ……

    不同往日,从三月中旬开始,肃慎县衙一反常态,不仅爆发了惊人的效率,还以莫大的毅力荡涤烦苛,废除旧例,并且对全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重振税收,精练新兵,扫清匪患,严查不法,打击违法的地主豪强,防止土地兼并扩大,甚至还开仓放粮,赈济灾民。

    一些原因年末大雪受灾严重的偏远山村,县衙甚至派出「巡检司」的官兵进行重建。

    一时间,原本民怨沸腾的郑县令,反而渐渐得了个「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治」的头衔和口碑。

    而这麽大的动静,肃慎县外的州府就没有得到一点消息?

    不。

    不是没有得到消息,而是暂时顾不上。

    因为先前抽调兵丁剿匪的政令,导致整个长缨府兵力渐涸,而就在之前大军前往肃慎剿匪的那几天,远在数百里的鹿城却趁机爆发了「庚辰之乱」。

    有「黄泉道渠帅」带人在鹿城起事,这些人裹挟流民,攻占县衙,杀死县令,开仓放粮后,却犹如滚雪球般迅速壮大。

    哪怕古代消息闭塞,传播不畅,但到了三月下旬,根据来往肃慎脚商传来的消息来看,「黄泉道」都已经攻占数县,甚至已经漫过龙州边界朝着长龙府进发。

    眼下别说长缨府了,就算是整个苍州,乃至龙州都在全力围剿「黄泉道」,毕竟,光看南边的影响就知道了,整个朝廷每年耗费上千万两白银围剿南方数州的「黄泉道」,但大军剿了几年,反而让「黄泉道」妖人逐渐蚕食并且占据了四州之地,形成了事实上的割据政权。

    一个是王朝的心腹大患,一个是边疆小县冒出了的一小队重甲骑兵,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更何况,在许多人的眼里,边疆小县冒出的重甲骑兵,根本就不是什麽山间土匪,而是某位大人物豢养的私兵。

    毕竟,山匪他养的起重骑兵吗?

    具装重骑也是分等级的。

    通常重型铠甲大约30至50斤,极端情况下甚至有60至80斤的重甲。

    战马的铠甲重约40至70斤内。

    受限于炼铁技术的困扰,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