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殿试(2 / 3)

感。

吴晴继续搓弄着手中的玉戒指,调整自己的心态与思维,此刻的他心里想的却是刚刚在午门前见老师的反应,脑海里不自觉的印刻出了一副面容,一颦一笑都那么清晰可见的面容。

吴晴手中搓弄的戒指突然一停,不由的想到了那天和贵人对话的场景,当时贵人说的那一门好亲事究竟是什么?想到这里,吴晴才现,他的背后居然有些汗湿,到底是这深宫之中的威严,还是心底担心的事情让自已产生如此的恐惧,他摇了摇头,甩开心里的杂乱,继续拨弄着戒指,不过此刻心里想的默念的确实凝神静气的《冰心诀》。

今日的朝会似乎比以往要久些,早起的仕子,倒春寒的天气,温暖的房间,这几个组合起来,倒是让这春困战胜了紧张,众多仕子有些困意,有的已经用手撑着头小憩起来。

等了许久之后,来了一位太监,将小憩的仕子们都唤醒后,用那太监独特的公鸭嗓宣读着殿试前的注意事项,以及殿前的礼仪。

在各种礼仪宣布后,才带着仕子们前往殿前。

听刚刚的太监说今天的殿试不同以往,以往按照惯例,都是在太和殿举行,而今天的殿试陛下临时改到了早朝的金銮殿内,而此刻文武百官还未退朝。

不知陛下意欲何为。

小太监们一个个领着仕子们前往金銮殿,而到吴晴的时候,则是换了一个太监从背后推着吴晴前去。

吴晴一回头,一个眼熟的面孔,正推着自己。

正是陛下御前执笔太监杨公公。

吴晴连忙施礼说道:“怎敢劳烦杨公公。”

那杨公公略带欢颜的说道:“陛下让咱家好好伺候吴公子,今儿个殿试,有什么需要都请吴公子务必告诉老奴。”

吴晴心里一惊,这杨公公众所周知,是陛下使唤习惯了的宫中老人了。

宫里能让杨公公去府上宣旨的都屈指可数,更何况,这直接推着轮椅,伺候着自己,这不合常理。

“杨公公,这您与家父同朝伺候陛下,也算的上是吴晴的长辈,这吴晴怎敢让您这般,您快停下来。”

“吴公子你这说的哪里话,吴大人是咱南国的栋梁,您又是咱南朝未来的肱股之臣,咱家这是三生有幸,才能伺候过您二位。”

这一番话后,一张五百两的银票悄无声息的出现在了杨公公推着轮椅的手里。

“哎呀,吴公子,你这可是折煞我了,这我可是万万不能收。”

“杨公公,您这要是不收,我也不能让您推着,我可就喊前面的小太监来推我了。”

说罢,吴晴装作要喊的样子。

杨公公只好作罢,将银票收了进去。

嘴上说道“那咱俩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然后继续推着吴晴前往金銮殿。

金銮殿,一直是南朝皇宫中的正殿,一般是陛下专门用来早朝的地方,民间童谣里还专门提过,金瓦金銮殿,万事民为先。

金銮殿上金碧辉煌,六根纯金打造的盘龙立柱按照方位竖立,威武非常,文武百官列两旁,说是百官,其实只有大几十人。

除了告假与休沐的员,以及有任务在身不在京都的。

剩下的,官员也就这么多人,并不是所有京官都能去上朝,有些有要是需要奏报的还需要提前一级一级的申请。

金銮殿的正中就是陛下所在的位置,上有一匾,上书四个大字,“建极绥猷”

这四个字的意思就是“建立朝政,坐稳皇位,君临天下,一定要安抚百姓,创万世之基业”

南朝开国皇帝将这四个字挂在这金銮殿上,既是对皇帝的鞭策与鼓励,又昭示百官与百姓奉公守法,安居乐业。

仕子们在对陛下行完大礼之后,便按照座位分配好的位置,站在各自的案前,等待着陛下的出题。

吴晴仔细看了看站在金銮殿上的陛下,相比他遇到的贵人,少了几分在半山腰凉亭处的和蔼,多了几分威严与华贵,举手投足间的那份王霸之气,依然压迫的人喘不过气来,此时陛下的目光也看到了吴晴,他们四目相对,不知为何,吴晴的目光居然没有闪避,而陛下看吴晴的眼神中带了一丝一闪而过的温和。

确认过眼神,陛下开口了。

“今天殿试有些晚了,主要是朕在早朝上与与列位臣工们议政的时间久了,朕的朝堂向来是畅所欲言,毕竟只有以人为镜,才可以明得失嘛。”

皇帝说完这番话,又对着莫大学士站的方向说了句“莫名。”

吴晴的老师,也是天下学子都尊重的文学大家。

莫名站在文官之,听见陛下唤他,便出列,往前走一步。

“臣在。”

“你把早朝上最后议的事,给他们说说。”

皇帝说完坐回龙椅之上,饮了些茶。

“臣遵旨。”

莫大学士转过身来,对着十位洗耳恭听的学子说道:“近日军机处整合了京畿处与兵部传来的军情,闽南与闽北两地现有小股浪人肆虐抢夺百姓财产,奸淫掳虐,无恶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