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离开北国(2 / 3)

马车上,这辆马车正是之前陈瑞林乘坐的那辆高级配置的马车。

而在这马车内,除了吴晴之外,还有陈瑞林、巧珍以及冷弃。

车外负责赶车的人,是京畿处陈瑞林麾下值得信任的一名下属。

陈瑞林自然明白吴晴这句话背后的含义。

他挑起窗帘,向外看了一眼,然后回答道:“快到学宫一侧的后山了。”

说完,陈瑞林主动地将窗帘拉开并固定好,确保窗外的景色能够正好对着吴晴。

然而,自窗帘被打开后,吴晴的视线就从未移动过。

此时此刻,车内的冷弃仍然握着剑,闭着眼睛默默冥想;陈瑞林则佯装在玩弄手中的玉石;而最了解自家公子的巧珍,则专注于阅读她的医书。

大家心照不宣,默契十足,都没有出任何声音。

一直等到这个小小的窗口再也无法看到学宫的后山时,吴晴才让陈瑞林将窗帘重新拉上。

而与此同时,在学宫后山顶上。

莫若一直看着使团的车队。

直到车队消失在他的视野当中。

车轮滚滚向前,马蹄声清脆悦耳,伴随着偶尔传来的马鸣声,构成了一曲和谐的交响乐。

马车组成的队伍浩浩荡荡地行驶在道路上,每一辆车都显得庄严肃穆。

在这辆马车上,吴晴正舒适地靠坐着,目光透过车窗望向远方。

她的心情平静而愉悦,因为她知道这次出行将会是一次有趣的冒险。

车队自然在平稳的走着,不得不说陈瑞林的这个手下驾车还不错,马车几乎没有颠簸,只是在这样舒服的马车里,让吴晴有些昏昏欲睡。

竟然在如此舒服的情况下。

不来杯茶也不符合吴晴的习惯。

于是巧珍就将少司命刚刚带给吴晴的糕点和茶叶都拿了出来。

喝着北国的茶水,吃着北国的糕点,自然要打开北国的文件看看。

这木匣质地一般,甚至没有上锁,只是一个抽拉形式的普通木匣。

吴晴毫不避讳的说出了这是在荣亲王府抄家才获得的。

能坐在这个马车里的都是吴晴信任的人。

但是其他的。

吴晴就没说了,比如李琴的身份。

又或者李琴和他的合作。

车厢内一片安静,没有人开口说话,巧珍只是默默地坐在那里倾听着。

冷弃通常对这类事务并不关心。

此刻,只有陈瑞林和吴晴在讨论着。

吴晴轻轻揭开盒盖,目光落在盒内,然而,里面并没有出现他想象中的那一沓厚厚的往来信件。

相反,只有两张飞鸽传书般大小的纸条静静地躺在盒子里。

其中一张纸条上仅有寥寥几行字:“金鑫是京畿处令牌密探。”

而另一张纸条却密密麻麻地记录了京畿处驻北国上京城几乎所有的据点以及相关人物。

这份资料详尽得甚至过了吴晴来上京城前,吴道子在京城交予他的那份情报。

吴晴毫不犹豫地将手中的纸条递给陈瑞林,后者接过纸条后,仔细审视着纸上的内容,眉头微微皱起。

陈瑞林沉思片刻后,目光深沉地看向吴晴,轻声问道:“你觉得,这会不会是少司命,或者说是北国设下的离间之计呢?”

然而,他似乎很快便否定了这个想法,自顾自地摇了摇头。

还没等吴晴回答,陈瑞林紧接着又说道:“不对,这不可能是他们的离间之计。

这纸条上的内容实在太过详细了。

详细到有些名单上的人可能甚至还未被备案。

倘若这些名单上的人物已经备案了,那么在处里,千户以上级别的官员才能在得到总指挥使大人的批准后查看,如此一来,包括你父亲在内,再加上两个副指挥使、四个千户大人,总共只有七个人有资格看到这份名单。”

说到此处,陈瑞林稍稍停顿了一下,接着又道:“但若是没有备案,那么整个处里就只有三个人能够看到。”

说完这句话,陈瑞林抬起头,眼神坚定而锐利地望着吴晴。

吴晴明白,如果没有备案。

那么整个京畿处按照处里的保密条令。

就只有三个人可以看看。

除去自己的父亲吴道子。

就只有监察科千户魏大和情报科秦双月。

这三个人中除去吴道子,无论是秦双月还是魏大,都是吴晴不想看到的。

如果单从这两张字条上的字迹来看,那定然是魏大无疑。

因为作为吴道子的干女儿、吴晴的好姐姐,秦双月在文采上与二人毫无关系。

她的字惨不忍睹,若不是处里要求所有指令必须要千户亲笔下,恐怕秦双月根本就不会写字。

然而,魏大却与秦双月截然不同。

他看似强壮且食量大,但实际上心思细腻如针。

在对京城官员的监察工作中,他经常能够通过一些细微之处找到证据,从而无需口供就能定他人的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