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同知(2 / 3)

交由该处呈送圣上审阅,最终由皇帝陛下亲自裁决。

待吴晴完成上述各项部署之后,镜湖县方才逐渐恢复平静,但这场风波所引的涟漪却远未消散。

至于樊司长和李云建二人,则自然而然地回到各自房中撰写奏折,准备向皇上禀报此间生之事。

不过依常理推断,他们的奏折恐怕很难比得过京畿处的传递度。

当众人纷纷离去,各忙各事之际,宽敞的公堂之上仅余吴晴与徐萍二人。

吴晴惬意地伸展着身躯,目光悠然投向公堂上方高悬的那四个大字——“明镜高悬”

凝视片刻后,他不禁心生慨叹:“看似如此简洁明了的四个字,真正践行起来却犹如登天般艰难呐!”

徐萍闻言,转头看向吴晴,嘴角泛起一抹似有若无的笑意,刻意调侃道:“吴同知啊,您这才刚刚走马上任呢,便已然迫不及待地要展现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风范啦。”

吴晴微微一笑说道:“不要夸我,否则我可是会骄傲的。”

徐萍见状,轻轻白了他一眼,接着说道:“吴晴啊,自从你自北国归来以后,我可是瞧出点儿端倪来了。”

“哦?何事?”

吴晴饶有兴致地追问。

只见徐萍突然噗嗤一声笑出声来,娇嗔道:“哼,你呀,如今竟然愈不知羞耻,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镜湖县生之事犹如疾风一般迅传播开来,没过多久便传入了四皇子耳中。

当他阅罢送达的情报之后,不禁出一声沉重的冷哼。

随后,他默默地端坐于椅上,双唇紧闭,沉默不语。

长久以来,关于京畿处的种种传闻不绝于耳,皆言此处阴森可怖、令人胆寒。

然而,四皇子却始终认为这些不过是京城内那帮既怯懦怕死,又妄图博取名声的贪官污吏们因恐惧而肆意散播的流言蜚语罢了。

毕竟,身为尊贵的皇子,他岂会将区区京畿处放在眼中?

可是此刻,手中紧握着的这份讯息却无情地揭示出一个残酷的事实——他大错特错,且错得离谱至极!

他曾殚精竭虑、苦心孤诣所筹谋构建的"

天地会"

,原以为乃是其最为坚实可靠的后盾与支撑,但如今看来,竟是如此不堪一击,简直形同虚设!

就连他向来引以为傲的"

风雨雷电"

四位家将,其中两位身负重伤,而剩下那两位,面对京畿处行动科苏文浩的赫赫威势,甚至连出手一搏的胜算都微乎其微。

这一连串突如其来的变故,着实令他一时之间无法承受,如遭重击般茫然失措。

然而,真正令他无法承受的事实,却是关于吴晴的真实身份。

无论如何,他都未曾料到,那个曾经他竭尽全力试图拉拢的人,居然会是京畿处的同知!

这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毕竟,谁能想象得到呢?这位京畿处的同知,竟然与他年龄相当,还是个年轻的少年郎。

更为令人惊愕不已的是,原本就至关重要、堪称核心的京畿处,如今已被吴道子经营得如同一座坚不可摧的铁桶一般。

如此一来,其权势之盛、地位之稳固,实在乎想象。

但为何陛下仍然选择让吴晴担任这一职位呢?尽管吴道子有权自行任命同知,但这样的决策难道不应该呈报给陛下知晓吗?那么,自己那位高高在上的父皇究竟意欲何为呢?莫非他有意让吴家将京畿处变为世袭之地不成?这个念头一旦浮现,便如同梦魇般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在四皇子看来,当前的局势对自己并不利。

虽然太子似乎也没有明显的优势,但自己的处境却更加艰难。

太子那边损失了闽浙总督常坤和户部尚书范冰清,而自己的这一方则即将失去皖南总督蔡楠,工部尚书宋玉洁的命运也堪忧。

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种平衡,但实际上,自己面临的困境更加严重。

四皇子意识到,他正面临着失去皇帝恩宠的风险。

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失去皇帝的支持将极大地影响他的地位和未来。

与此同时,太子却享受着皇帝的宠爱,被派往闽南地区建功立业,这进一步突显了四皇子的不利地位。

在这样的情况下,四皇子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

他不知道他的父亲,这位一国之君,将如何对待自己。

他必须耐心等待,看看皇帝的决定会对自己产生怎样的影响。

这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刻,四皇子的未来充满了变数。

倘若圣上仍然期望他成为太子成长道路上的一块磨砺之石,那么想必会有别样的部署和计划等着他。

然而,面对眼前流銮河中那歌舞升平、莺啼燕语的繁华景象,他心中不禁涌起无尽的感慨与渴望——又何尝不希望自己也能如同那些逍遥自在、纵情于尘世之间的皇子一般呢?只可惜啊!

生在帝王家,命运往往由不得自己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