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回京(2 / 3)

>

终于,吴晴抓住一个稍纵即逝的空当,端起茶杯轻抿一口香茗,随后转头向身旁的礼部同僚问:“接下来,具体会有怎样的流程安排呢?使团预计何时能够抵达京城?”

那位礼部同僚一直苦盼着能与吴晴搭话,此刻见他主动开口询问,自是喜出望外,岂肯轻易错失良机。

于是赶忙答道:“小吴大人请放心,所有相关仪仗等事务皆已由礼部妥善筹备完毕。

陛下深知使团诸位大人离乡背井已久,归心似箭,故而……”

话尚未落音,只见一名身着白袍、袍上绣着金龙纹路的翩翩少年自门外踏入室内,那股与生俱来的贵气令人无法忽视。

屋内的官员们见状,纷纷匆忙起身相迎,脸上堆满了谄媚的笑容。

而这位不之客却仿佛对旁人视若无睹,他步伐坚定地直接走向吴晴所在之处,并极为自然熟地拍打着吴晴的肩膀。

来人正是徐潇,乃是凉王府的世子爷。

想当初,正是他次领着吴晴前往流銮河畔尽情享乐。

如今再度相见,两人之间似乎多了几分难以言喻的默契。

"

怎会劳烦世子您亲自前来?"

吴晴面带微笑,轻声问道。

众人观其情形,心下了然,知晓这二人定是有要事相商,于是纷纷识趣地退出房间,留下一片宁静给他们。

待到众人皆离去后,徐潇方才缓缓开口道:"

老三常年离京在外,太子又远赴闽南,老四则被派往守护皇陵。

如此一来,若我不出面,这京城之中还有何人能够担当重任呢?"

说话间,徐潇的目光始终未曾离开过吴晴,眼神中似蕴含着某种深意。

面对徐潇这般凝视,吴晴并未退缩,她那双清澈如水的眼眸直直地回望着对方,语气坚定地回应道:"

你无需用这种眼光看我,此事与我毫无干系。

"

“当真毫无关系?”

见徐潇才说道:“你这次跟随使团出使,假银票案,镜湖县盐案。

早已传遍京城。

京畿处从创建之初,没设立同知。

而你突然成为了这第一任同知。

这两个案件又是你一手侦破,现在京中盛传,你是奉陛下密旨行事。

现在的你是当下京城里最红的人。”

吴晴听到这里也无奈的笑了笑。

他没有想到,一趟出使,竟然让他成为了京中家喻户晓的人物。

徐潇警觉地环顾四周,待确认周围并无他人之后,他刻意压低嗓音,轻声说道:“太子命我传话给你。

关于柳生家族之事,他宣称自己毫不知情。

想必你对此定然心存疑虑,但有一事你务必深信不疑——他从未指使柳生家族之人加害于您。

某些事情或许出了他的掌控范围。

他深知与您难以成为挚友,但亦不愿与您结下仇怨。”

吴晴嘴角微扬,流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

他并未急于回应,而是陷入了短暂的沉思之中。

对于太子所言,他心中自是了然。

四皇子虽贪污工部用于修缮河堤的银两,但就个人情感而言,吴晴与他之间并无无法调和之仇恨。

然而,太子却截然不同,柳生一族与吴晴之间的血海深仇已然到了无法化解的地步。

太子显然担忧吴晴会将这笔账归咎于自己身上。

眼见吴晴迟迟未作答复,徐潇也不再追问下去。

他只是郑重其事地向吴晴传达道:“陛下口谕,待到使团入京之后,吴晴需入宫面圣。”

今日乃大朝会之良辰吉日,所谓大朝会者,乃京城各部门诸位官员齐聚一堂、共商国是的重要时刻也。

黎明时分,天色尚早,已有众多朝臣纷至沓来,于宫门外静候多时。

更有甚者,为彰显其勤勉忠诚之心,不惜彻夜未眠,提前于夜半三更之时抵达宫门之外,只为亲耳聆听那象征着宫门开启的清脆声响。

当今圣上,英明睿智且心怀天下苍生,实乃一代明君。

此点单从其后宫仅有区区三位嫔妃便可略窥一二。

正因如此,众大臣们皆心知肚明,万不可迟到半分。

久而久之,每逢大朝会之际,便有精明之士在新街口感知附近的茶楼上预订一间雅致厢房,并遣派随从前去镇守宫门处,密切留意那里的一举一动,好让自家主人能够第一时间得知消息并赶去排队。

如此一来,既能确保准时参加朝会,又可避免因迟到而遭受责罚或引起圣心不悦。

这种做法逐渐成为一种不成文的惯例,众人纷纷效仿之。

京畿之地的同知一职,依照常理而言,乃是正儿八经的从四品大员。

然而,令人称奇的是,吴晴竟是南国自开国立朝以来位获此殊荣之人。

只可惜,并无正式的皇命诏书下达,亦无象征权力与地位的官印相授。

故而,就实际情况而论,吴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