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百零二章 曹玮诚意(1 / 2)

两个老狐狸对视一眼,哈哈大笑。

不过笑完之后,曹彬却道:“别的事情好说,可是女子军医全由永国长公主经手,是必须要有人和她沟通的。”

潘美不以为然,“长公主自幼年起就表现不俗,显然是个愿意弄权的,她能把自己人推荐出去那是求之不得的事,还用得着专门去说吗?”

曹彬无语,道:“仲询兄,你仔细想想,男女大防不是闹着玩儿的,万一这些女子进入军中之后受到调戏,或者和伤兵发生感情纠纷,到时候会引来多少官司?御史台可高兴了!这也是老夫当初力主让一部分男人去学缝合术的原因。可惜官家说的有理,这缝缝补补的事情,男人凑什么热闹?伤口愈合的事儿往往关系性命,确实不能因小失大。当年长公主收养的幼童中,杨家那小女挑选了专门的女子卫队。现在看来,用来监督正合适。你说除了永国长公主亲自来,谁还能替咱们解决这个麻烦?”

潘美都震惊了,道:“你不会是想要公主出镇吧?”

那这也太疯狂了。就是李唐当年平阳昭公主镇守娘子关之时,也是已经嫁给柴绍的妇人了。

“怎么可能呢?我嫌官家看我太顺眼了。”曹彬无语至极,难得说了一句俏皮话。

其实他是希望永国长公主交给皇家信任的人来管理这支女兵。但这话又没法说出口,只想厚着脸皮忽悠一下人家小姑娘。

只能说曹彬已经算是武将中难得的明白人了,可是这个时代该有的刻板印象他也有。这不仅是几千年来男子的通病,而且是五代那个特殊时期所遗留下的问题:眼界太窄。

目光只停留在中原之地的内战上,不去想更多的军务事宜,能把契丹收复燕云十六州梦想的,都算他曹国华目光远大。

所以李继隆的“牵制西北,以河西之地灭契丹,全中国之土。而以弓弩将作破胡人游骑”的理论才显得尤为珍贵。所以哪怕他闹出了那等事情来,赵滋也想要保住这名将种。

话说回来。潘美还没有曹彬的目光长远的,但是听他仔细一分析,也觉得有理。

只是怎么和永国长公主搭话就显得尤为困难了,他看曹彬胸有成竹,不乐道:“你这人怎么老是藏着掖着?有好主意不能分享给我吗?难道我还会大嘴巴说出去?”

这个倒是真不会,文臣武将天然对立,曹彬信得过他的立场,笑道:“党进一去,你倒成了脾气最急的。这事我自有办法,说了就不灵了。”

说到党进,潘美也有些感慨,道:“当年我们这些追随太祖平定天下的人。慕容延钊早去了,石守信、党进、李汉琼这些年一个接着一个都去见了先人。国华呀,赶紧办吧,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而跟他们这种暮年心态不同,曹玮这个年纪的人是真想建功立业,所以他胆大包天的偷听了半天父亲和潘伯父的谈话。

第二天他就找了个理由出门,通过内省尚书的暗桩跟成国长公主联系上,终于在几天后见到了永国长公主赵邦媛。

赵邦媛一见他就笑道:“如今这个形势。郎君赶来见我,确实胆色不凡。”

原来就是这两天,成国长公主赵舜华正式和杨家四郎杨延辉订婚,而宋太后也透露了要和曹家结亲的意思,只是做妹妹的要先等姐姐的小定走完才好正式议亲,所以只是一个口风。

但即便是如此,曹玮也应该避嫌了。但他却笑道:“长公主乃是爽快磊落之人,就不要说这些迂腐的话了。朝廷这些天都在盯着契丹和议的事,不会有人注意我如何,要注意也是注意潘家伯父。”

赵邦元也点头道,“那倒是,当日哥哥不过多留了潘参知(参知政事)一刻钟,这些人就跟闻着了血腥味儿一样。听说李太后还想亲自登门拜访,吓得代国公称病谢客了。”

李太后当然也不愿意让杨国长公主远嫁塞外,在她们看来,那是去茹毛饮血去了。扬国长公主已经寻死过好几回了。

可是她去哀求宋太后的时候,被这位嫂子一句话就给堵了回来,“难道当日先帝要永国去和亲李继迁,弟妹敢说什么吗?既然当年先帝不义在先,又凭什么要求今上以德报怨?你没这么大的脸!”

宋太后知道一双儿女都反对和亲。她也不会在这件事上干涉太多。只是多年怨气,输人不输阵,她自己为了以防万一,还赶紧给两个女儿找婆家呢。

李太后被堵得胸口发胀,心里也怨恨赵炅不是东西。今日真是报应不爽。

她毕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