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332:贡举补救(1 / 2)

赵惟馨一听就急了,道:“王学士,你说清楚,你是状元,最知道姑母开这次科举有多难,和中枢磨了多少次才成,而且我们现在急缺新人啊!”

王曾正色道:“郡主稍安勿躁,臣奉命筹办此次贡举,从有到无,看到的弊端很多,请容禀告。”

邦媛心一沉,道:“你说。”

王曾也没站起,抬了头道:“其一,自从3年前那场大祸以来,河北人丁损失严重,以往太平下的文华风流云散,这些年情况虽好了一些,但大部分有功名的人是不会再参加这次科举的。而随着臣一轮又一轮的游说,至今还不愿意到大王那里以做事的,纵不能算是大宋叛臣,也注定不会是我们的朋友了。所以臣猜测,殿下想选择的新人,一是充实各州的低级军官和文法吏,那是因为您乃女子,内廷侍奉也需要有品级的女官,外事也是需女官与杨镇抚李参军等人联络。可臣冒昧,这正是问题之所在。”

邦媛心里都不由震动了一下,他这些想法虽然也不避讳,但能被这么清晰的罗列总结出来。不愧是一代名相的风度。鉴于宋朝的宰相实在太多,不乏韩琦之流,欺世盗名,所以她一开始对王曾虽然另眼相看,但真没到范仲淹那么重视的程度,现在不由得有些打脸。

一看代王在沉思,刘娥身为王府长史,缓解道:“王知州不愧是三元及第,想得如此周全。别的妾身不敢多说,但大王身边需要的人才,确实以女性为好。你不是不知道,前些年官家曾想派些内侍过来服侍贵主,结果反而被贵主劝回去了,从此之后,别说洛阳宫中,就是四方城内也大肆削减,人人皆知官家兄妹仁德。”

还真有这么一回事儿,赵滋心疼妹妹在边疆之地清苦,带着的几个女官,殉国的殉国,独当一面的独当一面,怕她没几个贴身人,除了送掖庭宫女也想送内侍来着,被赵邦媛严词拒绝,道:“陛下,若您身为国家之主,那臣就要进谏,说河北之地,久经离散,十不存三四,我找到个肢体健全的人不让他去务农从军。还要让他变成残废来服侍我,我不怕天打雷劈了我呀。再说宫中内宦之法,虽是宫廷制度不好一时之间骤然全部废除。但断绝别人家子孙总是有伤阴鹜,哥哥若有心,精简人员,说不定我赵氏子孙还能多繁茂一些。这不就是所谓的阴德吗?”

这话要是别人说的,赵滋能当场翻脸,怎么历朝历代都有的事,你就说我缺德?但邦媛曾经杀过王继恩,在洛阳被流放期间以金簪截获宫苑使从孤儿寡母中抢夺孩童为奴,一时间还真心有戚戚,果然大幅度削减了内侍省的权柄和人数,同时增设尚书内省职权。

因为内侍一旦入宫,就没有什么别的选项了。但是女官是可以出宫嫁人的。

你还别说,也不知道是不是邦媛嘴开过光,这两年他的儿子猛烈增加到了12个之多。除了一个过继的,一个夭折的。是老赵家几代人中,第一个突破了十位数皇子的帝王。

当然,这事儿不归王曾管,所以他也不打算多加讨论。他道:“臣观大王和中枢制定的规则,就是本次贡举之人,要么是通过州里的秀才试,要么是各家大族出钱买一个名额,或者由三品以上紫袍官员举荐。恕臣直言。开封好歹是几朝文化聚集之都。其中女儿教养多好,就是商贾之家,也得争得个榜下捉婿。新科状元聘妇,不只看资财,也要看女方文笔教养,以至于女子多识字明理。但河北之地屡遭流离,就算女儿养着不卖掉扔掉,也是要抡起锄头来干活的。小户人家乃至中产,有几个闺女是识字的,更不用说是能通过考试。但臣冒昧,若是府里县里,乃至代王府上下,全都是有些豪族出身的男女把持。大王想想,不觉得不寒而栗吗?”别说代王了,寇沅芷都觉得受不了。

她刚刚因为出色的完成了对斗神宝的拿捏。正是大展宏图的机会。自然不想有隐患。这倒不是说她对豪门大族有什么偏见,事实上,寇准家也是河东二级名门,但问题是,河北这些人成分比较复杂。辽军排山倒海而来,大家为了活命暂且苟且,不是不能理解,但这样一来,你的忠诚度可就没法保证了。若是掺沙子里有那么一两个还好说,要全是你们的人,那这河北将来姓什么?是不是稍有挫折之后,你们就立马墙头变换大王旗?

作为一个领导,邦媛充分听取了属下的意见和讨论,然后才问道:“这周能看到这些,寡人甚为欣慰。不错。哪怕是现在咱们所在的镇州府雄州府,你能找几个能写会算的女孩子,都是很困难的。但若是强行降低标杆儿,让他们入选,且不说会不会引发不公平的问题,他们进来之后,不还是要和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