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357章 朝堂点将(2 / 2)

是真如王旦所说,没有大将领兵啊。

赵邦媛倒是有请求,以杨淮橘暂代,但问题是,这一提议遭到了几乎所有人的否决,甚至包括杨家的人。

开什么玩笑,你杨八妹就不说是个女娃子了。但在以资历军功为倚仗的大宋军队,充其量也就比曹玮强一点,和种世衡并驾齐驱,不是说你不是个少年英才,而是李继隆,崔彦进,尹继伦尚在,实在不行还有尚不足七十的曹彬和潘美,河北直面辽军,又是开封方向最大的屏障,你让这些朝廷中枢怎么敢交给这么一个小将?

但这正是赵滋今日生气的一个原因,因为他也不是一定会用杨淮橘,而是发现他尽心力改造的朝廷,还是不可避免再搞什么异论相搅。

是的,赵滋这几年可不能说什么都没干,他深深觉得大宋朝原先那套制度真的是误人误己。咱对着别人说什么中原正统,内心要知道,其实远还没达到大一统的实力。那你搞出来这么多五花八门的官职,我一个皇帝都记不住。权责交叉只会不想扯后腿,哪怕一袋两袋还看不出来,埋下祸根之后,早晚会给你爆发个大的。

所以邦媛尽管很为他哥的效率生气,但也没有说他在朝堂上的改制是错误的。

绍隆八年,经过试点,赵滋正式将中书省,门下省合并,简称中书门下,设中书令一人为首相,参知政事和门下侍郎副之。

分别为寇准,吕蒙正和刚刚回来的李沆担任

而枢密院依旧负责全国武事,有枢密使一人,副使两人,曹彬再次为枢密使,而副相一人是温仲舒,一人则是一直在外的李继隆。

最高层权责统一之后,那紧接着就是六部,赵滋进一步明确,吏部主管全国大小官员考核,同时梳理大量重叠职务的官员名称,交由皇帝审核。差遣是差遣,官职是官职,以后不要再混着用了。尚书为苏易简。

礼部除了主管科举考试的一应事务,还负责皇室以及天下礼仪性的一些规范道德作用。同时负责天下文教工作,尚书为李昌龄。

户部和三司使倒是还一直保留着。但对权责也做出了分明,户部主管全国人口户籍和耕地统计,负责基础税收和徭役分派。而三司则盐铁专卖事务是收支事物。户部尚书是人品有争议但一向懂得货运的向敏中,三司使则是有些让人吃惊,因为竟然是宋太后的亲弟弟宋元振。

兵部也脱离了以往那种尴尬的处境,你就专管军械战马以及军纪问题。所以兵部尚书的人选也格外有意思,竟然是武勋家族出身的王承衍,当然也是太祖大女婿。

刑部都是争议最小的,除了继续完善送行统之外,他们还要负责全国死刑犯的人员核查。同时,管理牢狱,所以赵滋任用了老成的毕士安,也是希望他发挥余热。

只有工部,因为各种职能划分未全,暂时没定主官。

所以,朕整整花了两年的时间,甚至耽误了北伐,就为了把朝廷理顺,结果到了这个时候。你们明明看到前方有希望了,还是只想着一位怎么防守,甚至不惜出动老将,朕就想问问,曹老将军果然勇武,可他这个岁数了,你指望他上阵杀敌吗?

若想一味固守,朕为什么要费这么大力气呢?代王又为什么要去边远之地,甚至把自己的容貌都给搭上了?

不想,这时候,居然有个人道:“陛下,若陛下和代王有不一致之初,何不令臣去一趟太原,当面将陛下的手诏传给代王和李节度。”

他故意把李节度三个字咬的极重。

寇准看清楚,一下子就火了,道:“莱阳侯是在公报私仇吗?”

原来说话的正是赵滋另一个大侄子,赵德昭次子赵惟能。

———

是的,终于要到储君阶段了,但还需要铺垫,现在就是赵滋认为要打好基础来支持战争,邦媛则认为他这样收不回真正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