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宫之中,故事周而复始,何况又在邦媛从幼年时结下的善缘,舜华五六年的积累加持下,宋太后几天就弄明白了前因后果,说到底无非就是皇子大了,宠妃有了别的心思。
这事儿原本宋太后自己动动手指就行,但鉴于她是一个母亲,还是没当年拿下宋昭仪的果决,先是招来了赵滋和钱浣。
看着一系列证据,赵滋脸色都变了,几乎控制不住一句话,“朕对她不薄,她为何要如此对我兄妹。”
但他虽没说这话,但是太后和皇后又怎么会不明白,钱浣有了儿子,底气足了些,告罪道:“妾管理后宫不当,母后费心,实在惭愧,只陛下嫔妃有子者,招异心之辈觊觎,二郎赵阿只有七岁,想必无辜,还请太后陛下不要因淑妃之故牵连他。”
这里补充一下,赵滋的长子次子同岁,剩下的几乎都是在这五年井喷,所以钱浣是看准了说的,毕竟皇长子已经因为忤逆宋太后,被赵官家强制过继了,想必母子二人都不想做绝。
然而,她这是典型的后宫思维,真正从前朝政治局中搏杀过的宋太后和赵官家都明白。有些事情做人留一线,有些事情则是要么不做,要么做绝。
赵滋本来情绪有些激动,反而因为皇后的话冷静下来,问道:“孃孃,郭氏是我继位后第一次册封的嫔妃之一。邦媛和他压根儿没有任何交集,也没有任何利益冲突,他为何要谋害皇妹。”
他刚才愣神了几秒钟,也确实有几分伤心,郭氏才貌双全,后宫拣择封美人,得子后一路晋升至淑妃,可见深得帝王之宠爱。赵滋甚至为了兴家门没没让她认了郭守文为从父。
要知道自从冯氏那一事儿后,赵滋对这些人还是没啥好脸色的,这纯粹是为了自己的儿子出身好看。
至于说淑妃乃汾阳王郭子仪的后人,这就是纯粹一说了,黄巢之后,天下还能有几家说的清自己的传承!
种种情绪之下,又在战前高压,失眠三天的赵滋都有点脸色煞白。
“因为你太过信任邦媛,而她若真的打赢了两和这一仗,不敢说收复燕云,起码稳住局面的话,就真的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藩王。或许你们兄妹情深,都在世之时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但凡有野心的皇子和妃子。都不希望这样一位长辈长期挤压他们的生存空间。所以,你怎么能说邦媛和你的皇儿们,生有皇子的妃嫔们,没有利益冲突呢?”
赵滋悚然,他从没有这样想过,或许是因为像赵匡胤这个父亲,他对于一起苦过来的兄弟姐妹有着别样的感情,也因为是宋太后膝下几个孩子中的老大,他对妹妹有长兄为父的感觉。
而且得益于吃过苦,懂道理,邦媛有今日,他虽觉邦媛有今日固然是得自己支持,但更多的是人在努力,凭什么身为公主就不能建功立业?既然建功立业了,那朝廷给予相应的待遇不是应该的吗?名不正则言不顺。她没有王爵,如何能调动诸位将帅为其所用,保卫边疆?
难道他立誓不嫁的亲妹妹,还能比外人手握重兵更让自己安心吗?就算前几天他刚跟宋太后抱怨过,内心深处可能起了某些涟漪,但这些涟漪在,至少现在还是不成问题的。
可没有想到,就是因为他态度的转换,一些势力就开始忍不住动手了。
宋太后看他如此,反而有几分欣慰,赵,是的,心理压力极大,所以有的时候他不敢太严格的训斥,因为这孩子确实有家族遗传的病史,所以她也只好迂回一点儿,道:“国战在即,不宜多兴事端,皇后既然知道自己是个后宫之主,多有失职这次就尽些力,随便找个什么理由,先将郭氏的位份降了,囚禁在掖庭之中。皇次子先交给……先魏王妃柴氏扶养。”
钱皇后原本听宋太后波澜不惊的话,语里有斥责之意。并不敢反驳,但到了最后也砸磨出味儿来了。
魏王长子赵德恭殉国,未有妻儿,当然,他也有弟弟,再等几年,未必没有合适的子弟过去,但现在不是正好一个现成的吗?
另外,魏王廷美正妃张氏先于丈夫去世,现在的王太妃柴氏其实是侧室,但他抚育多个幼儿。一向孤苦自首,宋太后同情她,所以才做主将他扶正了,但她并没有亲生的儿子,女儿也外嫁了,想必很乐意抚养一个皇孙,将来有靠头。
想明白这些,钱皇后不由得心里佩服。不愧是在深宫里熬了几十年的人。一件事就能办的这么漂亮,方方面面照顾的到。自己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
于是她领命退下,赵滋却有些难堪,他惭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