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道中落后,白鹤龄少年时外出求学。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考取官费留学,赴日本东京明治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深受日本明治维新后实业救国思想影响。
留日期间,考察过日本大阪、名古屋等地的纺织、机械工厂,对近代工业管理有直观认识。
曾短暂担任过洛阳县知事(县长),因不满军阀混战、苛捐杂税,愤而辞职,转而投身实业。
为了请出这位大才,他可是费尽了心思,甚至拉上了父亲刘鼎山亲自登门。
看到刘家父子这份诚意,以及刘镇庭打算发展事业的计划,彻底打动了白鹤龄,这才答应出山。
目前,由他暂代洛阳市长的职务,统筹洛阳城的工业发展。
刘镇庭客客气气的对白鹤龄说道:“云衢先生,洛阳的发展可就靠您了。”
白鹤龄缓缓点了点头,镜片后的目光扫过庭院,掠过那几盆盛开的菊花,最终落在刘镇庭年轻却坚毅的脸上。
他唇角牵起一个极淡的弧度,算是回应,但眉宇间那抹挥之不去的忧虑却清晰可见。
“少将军言重了,”他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带着洛阳本地特有的口音,沉稳而有力,“此乃白某分内之事,为了咱洛阳的老百姓,自当义不容辞。”
他顿了顿,目光变得更为深邃,脸上也露出一丝忧虑的神色。
“只是……少将军规划中的那些厂房机器,尤其是纺织、面粉、发电所需的关键设备,当真能顺利采购到位?”
他微微蹙起眉头,手指无意识地轻轻敲击着茶杯的杯身。
“按照初步估算,仅是购置这些机器设备,最起码也需要三四百万银元的巨额资金……”
这个数字在当下这个时代,无异于天文数字。
刘家真的愿意投入这么庞大的资金吗?
说心里话,白鹤龄还是不太敢信,毕竟刘家父子不过是粗鄙军人而已。
更何况,时局动荡,刘家父子能一直保证洛阳在手中吗?
还有,机器能否安全运抵?
都是横亘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
他的忧虑,是发自肺腑的。
刘镇庭却仿佛早已料到他的疑虑,脸上那份认真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更加笃定。
他身体微微前倾,语气斩钉截铁,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自信:“这您放心,云衢先生!”
“我已经通过上海的渠道,联系了项老板。项老板在沪上商界人脉极广,专做进出口生意,尤其是机械。我已经把详细的机器型号、数量清单都给他了,他那边正在全力帮我采购、洽谈运输事宜。”
他嘴角甚至勾起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带着点年轻人的张扬,自信的说:“说不定,我还没从上海回来,机器就已经送回来了。”
白鹤龄看着刘镇庭年轻却异常沉稳自信的脸庞,看着他眼中那笃定的眼神。
心头的那丝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