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完成这件事,他让手下的骑兵们到处给同胞们宣传:
“如果你不想被红俄人带走,如果你不想你的孩子在寒冷的东北街头挨饿,那就跟我走。洛阳,有工作,有安全,有未来。”
他的行为,很快也引起了其他逃难队伍的注意。
各个聚集起来的逃难队伍,都有一个头目。
这些人都派人找上柯罗夫中校,将信将疑地向他打听洛阳的消息。
当得知身为白俄贵族的米哈伊尔上校,已经领着在上海的同胞到洛阳定居后,这些人暂时打消了心中的疑虑。
于是,在柯罗夫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白俄家庭加入南迁队伍。
在逃亡过程中,他将整个迁徙过程组织得井井有条。
为了避免引起红俄与东北当局的注意,他将难民分为小队,分批从不同路线南下。
就在柯罗夫带着大批难民即将离开东北之际,一个意外的惊喜降临了。
一天清晨,队伍刚刚离开一座被废弃的铁路小镇,几名穿着深色大衣、操着浓重俄国口音的男子骑马追了上来。
“柯罗夫中校在吗?我要找柯罗夫中校!”其中一人高声喊道。
柯罗夫猛地勒住马缰,转头望去。
在手下骑兵的指引下,柯罗夫中校很快就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同胞。
因这个同胞,就是几个月前代表米哈伊尔上校,找他商议去洛阳的使者。
柯罗夫愣住了,一时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让他喜的是,对方出现在这里,说明米哈伊尔上校和那位刘司令,没有因为他的拒绝而生气。
可让他惊的是,对方怎么会出现的这个及时?
那名男子策马上前,看到柯罗夫后翻身下马,快步走到柯罗夫面前,敬了个标准的军礼:“柯罗夫中校,我们奉米哈伊尔上校之命,前来接应您和同胞们,欢迎你们前往洛阳。”
柯罗夫怔怔地望着对方,眼神中闪过震惊、欣喜、激动,甚至有一丝不敢相信的惶恐。
下一秒,他猛地从马上跳下,几步冲上前,紧紧抱住那人,声音哽咽地说道:“上帝啊……你们真的来了……你们真的来了!我以为……我以为你们不会再来了……”
他的声音颤抖,泪水在眼眶中打转,最终还是夺眶而出。
周围聚集起来的白俄难民们,看到这一幕,纷纷围拢过来。
当得知这是从洛阳赶到这里,专门来接应他们逃离东北的使者后。
有人低声哭泣,有人默默擦泪,更多人则开始低声议论:“米哈伊尔上校的人来了……”
“我们终于可以有个家了……”
“洛阳……真的存在……”
柯罗夫紧紧握着那名接应军官的手,久久不愿松开,不停的感谢着对方。
之后,他抬头望向远方,仿佛已经看到了洛阳城的轮廓,心中涌起一种从未有过的安心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