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只有因风漂流到北岸的,魏军就杀了船上的军人,这大大激怒了刘裕,他令壮士丁旿带领七百人渡河,在岸边摆好却月阵,然后张设大弩,魏军包围他们,大弩用不上了,他们又改用大锤锤击短矟,一矟能贯穿三四个人——矟是一种长杆的矛,截断长杆就成短矟。魏军不能抵挡,崩溃,晋军乘势追击,杀死、俘虏了上千人,临阵斩了魏的冀州刺史阿薄干。
晋各路军虽有阻碍,但总势节节向前。
四月,刘裕到达洛阳。七月,进入陕县(在今河南三门峡)。
八月,刘裕进入潼关。此时王镇恶率领水军从黄河进入渭水,直趋后后秦都城长安,后秦军奋力抵抗,王镇恶身先士卒,在长安东北的渭桥大破秦军,前来援救的秦主姚泓单马逃回宫中。王镇恶攻破北门,姚泓见大势已去,不得不带着他的妻子儿女和群臣到王镇恶的军营门前投降。
九月,刘裕进入长安,他对前来迎接的王镇恶说:“成就我霸王大业的,是卿啊!”
刘裕把收缴来的后秦的彝器、浑仪、记里鼓、指南车等送往建康,其余金玉珍宝都奖赏给了将士,而对前来投降的后秦贵族,刘裕把他们都杀了——他的这一做法往往为世人诟病。原先逃亡后秦的司马休之和鲁轨等尽皆逃亡北魏。随后,刘裕又把姚泓送往建康,斩之于闹市。
至此,后秦历三帝三十四年而亡。
在前后八年的时间里,刘裕灭了北方十六国中的两个国家,这在建都江南的政权里,还没有人能做到。
刘裕原准备继续经略赵、魏,即平定中原,这时留守京都的刘穆之病亡,刘裕觉得根本无所托,或许会出现意外,于是决定尽快东回,留下十二岁的次子桂阳公刘义真镇守长安,任命他为安西将军、雍州刺史,同时留下心腹将领辅佐他:太尉咨议参军王修任长史,王镇恶任司马兼冯翊太守,沈田子、毛德祖任中兵参军。
三秦(秦王朝灭亡,项羽把秦故地关中三分)父老听说刘裕要东归,失望之余流泪挽留:“残民不沾王化,至今百年;见王师奏捷,人人相贺。长安十陵是公家坟墓,咸阳宫殿是公家室宅。为何弃此东归?”刘裕闻言叹息,但不得不离开长安。
——历史往往是相似的。六十年前,桓温率领晋军在关中打败前秦取得巨大胜利,三秦父老感动流泪:“想不到我们还能在活着的时候看到官军回来!”但随即桓温撤退,最终败归。这一次的不同只是刘裕并非败归,并且还留下了一支强劲的部队镇守。
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正月,晋军的内乱开始了:沈田子因与王镇恶有私怨,假称受太尉令,杀了王镇恶;义真得知后,就带着人和王修一道去杀了沈田子。
六月,太尉刘裕才受相国、宋公、九锡之命;宋国依照朝廷的制度设立百官:左长史王弘为仆射,负责选举官员,从事中郎傅亮、蔡廓同为侍中,谢晦为右卫将军,行参军殷景仁为秘书郎。
十月,有将领在义真面前诋毁王修:“王镇恶想谋反,沈田子就杀了他;王修杀了田子,也是想谋反!”这个少年只有十二岁——十二岁还是虚龄,古人以虚数记龄,除夕出生,过了几个时辰到了大年初一就是两岁了。一个十二岁的娃娃率军驻扎在这里,他原只起一个符号的作用,或者说是一个象征,他哪里有什么分辨的能力!这个少年信以为真,就让人杀了王修。
一时关中大乱。刘裕得知后急忙派辅国将军蒯恩去长安召义真东归,让朱龄石去代替义真为雍州刺史:“若关中不可守,就和义真一同回。”
十一月,朱龄石到达长安。晋军听说要东归,就大肆掠夺财宝、女人,装了一车又一车。
建都统万(在今陕西靖边县境内)的夏主赫连勃勃得知这一消息后想占有晋军灭后秦的果实,派三万骑兵急追晋兵,在青泥(在今陕西蓝田)大战,晋兵大败,义真与将佐散失,独自逃入草丛中,幸亏中兵参军段宏单马追寻,把他系在背上骑马逃回。辅国将军蒯恩和司马毛修之等被夏兵俘虏,朱龄石、朱石兄弟同被赫连勃勃杀死。
——桓温最后一次北伐的对象是前燕,后来晋军屡遭挫败,桓温被迫烧掉船只,丢弃辎重,从6路撤退;慕容垂就率大军紧紧跟随,跟了几天几夜,见晋军尽显疲态,就纵兵四击,晋军大败,被斩三万级。可见败逃的路往往是多么艰难,也是多么相似。
刘裕听说青泥大败,还不知道义真死活,准备再度北伐,后来谢晦和郑鲜之极力劝阻,而段宏也带着义真归来,他才没有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