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执掌豫州(3 / 4)

黄粱三国 黄粱三国 2992 字 5天前

馥,帮袁绍得到了冀州,但就连这也是前期田丰他们的谋划。王奇在看袁绍的众将时,最看不顺眼的就是这个郭图了。

虽然他对内斗很在行,如果能驾驱他这样的人,王奇也会很有成就感,但是王奇不是袁绍,他的军中不需要内斗,所以王奇是绝对不会收留他的。但是王奇也知道,宁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所以他也不敢直接拒绝郭图,既怕担上不纳贤的恶名,又怕引来他将来的报复。和郭嘉商量的一下,王奇就知道该怎么办了。

几天后,郭图兴冲冲的拿着王奇的荐书去投袁绍了。既然不能留这祸水,又不能消灭这祸水,那就把它送到敌人那儿去吧。

处理完州内的事务,王奇只等着汝南和洛阳的消息。汝南不必太担心,有徐庶这样的智谋之士,还有张飞这样的绝世猛将,王奇根本不担心前线的事情。到是洛阳的事情,由于谯县离洛阳远了点,得到那儿的消息很不方便,所以王奇有点怕等汝南平定了,而洛阳的消息还没传来。为了能够更好的掌握洛阳的消息,王奇心中已经开始考虑将治所迁往许县了。

事情不出王奇所料,八月下旬,徐庶用计擒下了刘辟,迫使龚都投降,汝南刘辟之乱平息。而刘辟和龚都全都在私下表示向王奇效忠。自此,豫州军的武将已经增加到了七人,虽然基本上是二流的武将,但在当时的诸侯中已经算是最强的了。

正当戏志才认为可以试一试能不能消除王奇的全权时,洛阳传来消息:左将军、鳌乡侯、西凉刺史董卓带兵二十万进入了京师洛阳。戏志才是聪明之人,早就听说过董卓的为人,再加上现在重兵入京,自然就知道局势很不好了,不但不要求王奇分权,反而向王奇进言,让他带领一部分豫州军进抵颍川,观望洛阳形势,以便随时能够应付突发事件。

王奇马上就同意了戏志才的意见,但是他并没有把大量的豫州军带走,只是笑着告诉戏志才,他早已在颍川藏兵十万了,所以只是象征性的带了二万兵马。至于自己也去颍川,王奇却做出了一个更大胆的决定,不但自己去颍川,还要把州治所迁往颍川。

此时的许县,在王奇几年的经营下,已经从一个只有几万人的小城,变成了几十万人的大城,境内的冶铁制造和农业十分发达,是一个和谯县不相上下的大城了。所以王奇决定把治所迁往许县,并把许县改名为许昌。

戏志才也了解许县的情况,知道如果把治所搬到了许县,对于现在的情况确实非常有利,而谯县虽然在整个豫州的中央,但是明显不适合现在的这种情况。戏志才是军师型人物,当然看出了现在这样的危局不会马上就结束,所以就同意了王奇的意见。至于其他人,别驾走了之后,就是治中从事最大,现在他同意了,其他人当然就没什么意见了。

经过一个月的搬迁,中平六年九月,也就是刘协登基,改元为永汉的那一个月。豫州的治所从谯县搬到了许县,并把许县正式更名为许昌,同时将此事正式通报了朝廷。

豫州原有军队六万,王允领前将军事以后,虽然不能具体的任命前将军的属官,但是可以带的兵增加了一倍,所以豫州军共有十二万,王奇这次带了二万人到许昌,剩下的十万人中,三万继续驻扎在汝南,还有四万人驻扎在鲁国,防备青州的黄巾,剩下的三万留在了谯县,由徐庶统领,以便策应周边郡县。

王奇到了许昌以后,并没有把十万弓骑全都编入军队,虽然经过几年的经营,颍川的存粮足够十万大军几年的消耗了,但王奇还是决定留下五万人继续待在农庄。因为良种的匈奴马到现在也只有不到五万匹,最后只是将五万弓骑正式编入豫州军的序列,此时朝廷大乱,根本就没人管你是否超编了。当然,这五万弓骑的统领还是由黄忠来出任的。在王奇特地往黄忠那儿跑了几趟以后,新的骑射校尉就诞生了。

中平六年十月,王奇在颍川整编军队,以黄忠为骑射校尉,统领五万弓骑,,赵风,夏侯兰为副。以张飞为领军校尉,统领两万步兵。以许褚为护军校尉,统领以几百刀卫为主的三千近卫营。七万大军驻扎颍川,虎视洛阳。

不久,王奇在得到了曹操行刺董卓未遂的消息后,就有悄悄的潜入中牟县。当然,此行的主要目的是说服中牟县令陈宫。至于曹操,王奇虽然也有点想杀他,但是又怕杀了他,会让历史有太大的改变,说不定会白白便宜了袁绍,所以王奇还是准备再观望一段时间。何况,王奇潜意识的认为,如果少了曹操这样的竞争对手,自己的三国之旅会觉得无趣得多,连他自己都没察觉,之所以放过曹操,完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