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都分配给长江淮河等水系的水师使用,所以在太湖里,南唐的水师存在感非常之弱。
这一点上,吴越国和南唐恰恰相反,数十年来,吴越的假想敌只有一个,那就是防备南唐入侵,毕竟吴越国三面被南唐包围,只有南唐一个邻国。所以吴越对于与南唐接壤的每一片主要水域都很上心。而太湖只距离南唐、吴越几十年来军事冲突主战场、苏州城边上几十里路,所以自然也备受吴越重视。
在太湖中,吴越水师的战船规模一度是南唐太湖水师的好几倍,而且船只质量也更加精良。这种情况,和千年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英德两国建设主力舰队的情况是颇为相似的——
南唐就好比英国,造船的时候需要如同英国考虑覆盖其全球分布的广袤殖民地作战半径,把战船的吨位更多向续航力、各种海况适航性之类的参数上倾斜、妥协;而吴越就好比德国,一战前德军战舰唯的一目的就是打烂英国海军,所以他们只要考虑在北海和北大西洋战区的作战需求就行了,在这片海域,德国海军比英国海军更专业。
从当年武肃王的时代开始,为了从太湖方向保卫苏州、湖州等地,确保太湖水师的可持续发展,钱鏐还组建过一支水军名叫“撩浅军”。
顾名思义,这支部队在和平年代的任务就是疏浚太湖靠近湖州、苏州两州的湖区,清挖湖底淤泥、兴修灌溉水利。在战争年代,就可以立刻转入纯军事用途,在太湖地区快速机动、快速部署,随时投入战斗。
据说“撩浅军”最为昌盛的时候,虽然要常年占用上万劳动力,但是却可以使苏州、湖州、秀州(现在的嘉兴)等地总计300万亩水稻耕地可以得到更完备的灌溉。由于“撩浅军”的水利建设工作带来的这几州粮食净增产量,就相当于额外多了80多万亩水稻耕地——
这个buff产量,比把“撩浅军”占用的劳动力直接拉去种地要高效得多,也算是磨刀不误砍柴工了。后来宋朝时候所谓的“苏湖熟、天下足”的名言,其最源初的建设者,就是吴越国的“撩浅军”。
所以,吴越人在太湖地区是千方百计发展了一支“可持续发展”的水师的,南唐大军试图从无锡县迂回苏州南部纵深地区,立刻被吴越水师来去如风地登陆截击、骚扰后路打乱了阵脚,不得不放弃了这个想法,只是乖乖地沿着江阴黄山的南麓缓缓进兵(注:和安徽的黄山完全不是一回事……是后世江阴要塞所在的一处小山)。
如此一来,吴越一方也算是把此前在苏州拢城死守的方略的危害性降低到了最小,可以安心地长期固守城池——原本吴越军退守州城的话,南唐军还可以沿着太湖沿岸往南渗透、祸害苏州外围的各处县城和湖州部分地区,现在无锡方向因为吴越太湖水师的优势,南唐军不得不收敛进兵路线,也就只能把祸害吴越后方的打算扑灭了。
……
苏州城里的吴越国守军由挂着宰相头衔、实授宁****节度使的吴越重臣元德昭全权统筹(该节镇下辖苏州、湖州、秀州等地),南唐军围城的时候,苏州城内总计收拢了18000余人的吴越军队,这也是浙北苏南地区的吴越军绝对主力部队所在了,其余湖州、秀州等维系两军战线的州城都只有数千兵丁、太湖中则有吴越七八千人的水师。
城外包围苏州城西南两面的南唐陆军由南唐国皇太弟李景遂作为统兵主帅、都虞侯柴克宏实际负责协调各部兵马,冯延巳为监军;至于水师方面,南唐军任命的主帅为原本任职楚州水师团练使的何敬洙。
其实论资历和官位,何敬洙在如今的南唐军水师当中不算啥,但是毕竟他是三年前跟着査徽下建州的时候,难得的在福建立了大功的武将。而且这人运气也不错,当初査徽拿下建州之后,何敬洙就因功被提拔为楚州团练使,调到淮南统兵了。所以他算是赶上了南唐军在福建打胜仗的好时机、又避过了南唐军在福州吃败仗的那两年,是个福将。
如今朝廷被吴越人在福建羞辱了,总要找一个论历史战绩抬出来比较提气的武将率领水师,所以李璟在五鬼臣的谏言下就破格把何敬洙提拔起来了。
当然,以南唐的惯例,主帅如果是破格提拔骤当大任的,少不得加个监军监督,冯延巳去陆路人马那儿当了监军,水师的监军就落在了魏岑的身上。
3月11日,南唐军陆路对苏州城的包围就算完成了,仅仅两天之后,南唐水师也从长江江面上围住了苏州城东、北两面——现代人对于这种作战势态可能无法理解,主要是因为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