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明说。
姜闻很多电影,都是关于他所在的群体,边缘化的痛苦。
中国历史有一个重要特征,对利益团体动刀。
一般而言,大一统的开国帝王,以及王朝前中期都可以做到。
大怂是个例外。
不是说它要和士大夫共治天下,而是得国不正,没有合法性。
朱熹呈上蜀汉正统论,江南某个群体,迅速垄断了朝堂话语权。
大明也有类似的标志性事件,名为南北榜案。
准确的说是江南士绅徇私舞弊案。
江南舞弊案本质是江南某个群体再次想垄断科举,继而垄断朝堂。
想重现大怂时无法无天的权势,甚至更进一步元的包税制。
可惜,朱元璋只是老了,不是死了。
而且大明得国之正,可以说唐虞三代之后,以大明为最。
唐虞三代,是指,唐尧、虞舜、夏、商、周。
大秦、大汉、大唐、小宋、元的开国帝王,在开局一个碗的朱元璋面前,什么都不是。
所以朱元璋提刀嘎嘎砍。朱允炆上来蠢了吧唧的信了,所以他没了。
朱棣靖难继续嘎嘎的砍。
到了东林党,不能对利益团体动刀,明朝就走到了终结。
而老中六七十年走过西方四五百年的工业历史。
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既是工业史,也是不断的向利益群体挥刀的历史。
工业化的第一桶金,不是剪刀差。
有这个想法的人太幼稚,被障眼法迷惑了。
清朝不收农业税吗
民国不收吗
都收啊。
关键不在于剪刀差,而是削峰填谷。
能斩断掌握权力之人的伸手。
为什么前三十年很多精英回来
放弃外国好生活,来过苦日子。
这些精英不傻的,他们看到了工业化的可能性。
在其他列强已经发展起来之后,这是唯一的途径。
强调剪刀差,是为了掩饰削峰填谷。
后三十年,利益群体也是一茬一茬的边缘化,一车一车的送走。
而后三十年开启的时候,第一刀其实是姜闻这个群体。
当时还没意识到,和很多利益群体一样,都觉得自己能稳住。
然而老中聪明人太多,前仆后继,根本不给机会。
姜闻这个群体个体上有很多人因此得利,但是群体而言跌落了。
生活依然很好,地位降低了。
就像后三十年刚开始时候,一些作家、经济学家,能够参与制定规则。
解决之后,东大继续往前,不断克服存在的问题,这套体系越用越好。
当时的经济学家却跟不上了,直接精神崩溃,整天骂骂咧咧。
他们其实生活很好,但是接受不了落差。
不断怀念当年制定规则的辉煌岁月。
本质上,姜闻也是如此。
就说沈三通,在前三十年,是没法进城的。
他根本没法做导演,没有选择这个职业的资格。
望着姜闻这群大院子弟,只能眼巴巴羡慕。
还要小心翼翼不断强调规矩,希望对方守规矩,不要欺负人。
往前拍电影是特权,就算是现在,最多加个考学这个途径。
成为学院派才有资格。
徐光头拍电影,都要10年往后,外部力量入场才有机会。
等到互联网入场,那个时候才是谁都能做导演。
所以姜闻精英主义很正常。
不说农村,就算二三线普通城市的孩子,都接触不到他从小接触的东西。
别人谈的东西,会进去,他们随便谈。
生活在这种环境之中,很难不有高人一等的看法。
后世姜闻电影那么多解读,实际上是一个美妙的认知错位。
姜闻怀念是他们中心化的地位。
有些东西,只有他们能玩,有些职业,只有他们能从事。
后世代入是因为不满意现状,所以怀念过去。
再加上随着经济发展,工业化水平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大学扩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