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云开见鲸脊,原是旧皮囊(2 / 5)

探班签到记录,张伟评的名字签在了上面,时间日期都对得上。

《赤壁》拍摄都好些年了,这个事陈澈希没亲历,她是听沈三通说过,好在三通娱乐这方面资料保存的很好。

《赤壁》项目,沈三通想要做成一个模板,剧组记录非常详细。

当年的实习学生,纷纷出来证实了此事。

这些实习学生有些进了三通娱乐,也有些不干这行,或者回老家。

没有利益牵扯,可信度高。

甚至有人找到了当年的实习笔记。

陈导名也出来说话,是他求着沈三通帮一把,他和张一谋老交情,看的是张一谋的面子。

涵盖行业内外,从台前到幕后,如此多人进行交叉验证。

不管是当年的剧组记录,还是各方面参与人,全部证实了这一点。

怎么说呢,不扒不知道,扒的越多,沈三通含金量越高。

古装大片在海外遭遇围剿,是沈三通背后奔走,事成之后深藏功与名,并不居功。

这么多年了,要不是因为这次冲突,很多人可能永远不知道。

沈三通做的事多着呢。

《赤壁》不只是简单的电影项目,背负着拯救历史题材的希望,至少留下火种,剧组上下有使命感。

更多沈三通过去工作细节爆出来,例如沈导剧组非常规范,不允许潜规则,也不能剧组夫妻,要求高,收入也高,是做事业的。

有网友在

爆料的笑而不语,因为他还在圈子里工作。

倒是有些转行的人,给网友科普了一番,这个圈子情况。

行业里的“正常”风气是上市圈钱、去电影化、潜规则、打压同行。

选角床上选,剧本酒桌上定,不算夸张,基本就是事实。

电影圈里,三通娱乐和光鲜作风比较好。

这种事不只是个人风气,还有项目运作逻辑。

大陆这边受港圈影响很深,港圈电影有个特点,明星第一,剧本可以现写,有明星就有人投资。

到了大陆,做了一定本土化,但影视项目依然是围绕着导演或者明星、投资人。

这种运作模式,必然导致圈子文化,只要得到项目控制人的青睐,剧本可以现改。

沈三通不算好人,但是对比同行,沈三通要成圣了。

有个网友随手发了一句:“沈三通你快回来!”

立刻引发了几百万的转发,非常恐怖。

陈澈希站出来炮轰张伟评后,意味着“禁口令”消失。

“倒沈”势力的黑料,可谓是越扒越有。

大陆这边艺术学院里,自产自销现象严重,从奖项评选,再到每年招收。

艺校老师一边负责招生,一边在外面办培训班,不是新鲜事。

干脆把每年招生当做选妃,这样的人也有。

港岛也有人站出来,给大陆网友祛魅。

杜琦峰拍《PTU》,跑龙套演员被任大华刮了一百巴掌。

小伙子耳光打到失聪住院,就给三百块,杜琦峰当着镜头谈及这事,还敢叫他来再拍一次,回忆时候居然还有笑脸。

也有人发动水军搅混水,但是消息越多,越透明。

不少观众很自然得出一个结论,这娱乐圈真烂。

如果没有三通娱乐,只能得出一个“烂”,但不知道“烂”到什么程度,也不知道“烂”在哪里。

有了三通娱乐一切就不一样了。

市场不大?

春节档三通娱乐《囧途4》《赵子龙》双双破20亿。

只要不是题材对撞,两种不同类型的好电影,完全可以彼此成就,观众吃的下。

现如今物质生活丰富,不像以前,一年吃不了几次油腥,现在普通家庭一周吃几次肉都很正常。

电影好,反而更有年味了,有了个消遣、花钱,一个家庭集体活动的地方。

好莱坞很强势?

没错,但是喜剧、剧情片是有文化壁垒的,也不需要特效。

关键在于电影质量如何。

中皮西骨古装大片,谁会喜欢?

没有三通娱乐,是不是要说观众不喜欢历史题材,不爱看历史题材?

要是没有两版《赤壁》的对比,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