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家(下)(3 / 5)

队里的影响力也是无出其右的。但可惜的是,人走茶凉是这个世界最悲哀的事。

    万幸,韩秦王确实走了。太上皇赵玖不是还活得好好的吗?没过几天,燕京皇宫就收到圣旨,言到太上皇病了,想念儿子儿媳,要求皇帝安排好后来东京侍奉。

    别看赵玖当皇帝的时候对他老子简直是刻薄到家,但是现任官家可不敢对太上皇有一丝一毫的不孝和怠慢。收到消息后,火急火燎的就赶来了。

    结果史书上就如实记载,文言文翻一下就是,太上皇言道,「我听说你准备废嫡立庶?以别的儿子取代皇后嫡子的位置,这让我非常愤怒,以至于急火攻心生病。」

    皇帝惶恐,赶紧俯首跪拜,「绝对没有这样的事情,只是儿子以为诸皇子都年幼,想要再观察一段时间。」

    太上皇说:「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太平之世,嫡庶礼法是安定根本。从个人的情感来说,如果你这样做了,我死后无法去见韩世忠,将会闭不上眼睛。」

    皇帝俯首再拜,「为人子女的,万万不敢让父亲如此生气,一切都是我的错。儿臣回京之后,就会效仿父亲。在集庆殿匾额后写上太子的名字。千秋之后也只会把位置传给他,请您千万放松心情,赶快好起来。」

    秦国夫人梁红玉听说后,哭啼道:「武庄王地下有灵,会知道太上皇天大的恩德。」

    这一茬结束后,谢小满更加感受到了丈夫的威力,他可以甩手不管事儿。可以传位于自己的儿子,但当他真正运用力量的时候。这个国家还没有人可以违背他的意志。

    以太上皇的以往功绩来看,这种强势一直会延续到他真正驾崩的那一刻。

    不过,实话实说,谢小满觉得现在的官家虽然在立储问题上有点儿糊涂,但还算是一个明白的人,不会偏听偏信,处理朝政有条不紊。

    反而是太子赵祉或许是早年不太受父亲重视。显得形势有些偏激。这种偏激表现在对文官的不屑和对武力的崇尚上。据说他最喜欢的一首诗就是皇祖父写的《念奴娇??忆白鹿山有感》

    山高崖陡,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若凭淮河,须要想,河洛腥膻无际。可幸长驱,天兵反顾,寻取中流誓。我辈破贼,不许胡马肆意!

    在他看来,建炎年间,若不是皇祖父心意坚定,重用韩岳,早被那些守旧的士大夫弄得偏安一隅,再无北伐斗志。

    如今父皇就是对他们太有好脸色了,一个个的。又想当仁宗朝那些把口水喷到皇帝脸上的宰相。

    他有这种想法也并不是特别奇怪,因为早在他做皇子时,老师之一就是陈亮。

    赵昶十分想让儿子认识到和平年代有和平年代的办法,不是谁都像你祖父一样是晚天倾的人物,让人往东,绝不敢有人往西的。

    但很可惜他的教育有点晚了。就连谢小满这种后宫妇人,在父子俩每年两次来东京请安的时候,都能感受到那种浓浓的政见不和感。

    不过,谢小满年纪老了,反而不像年轻时那样倔强。而是会带着太子去苗圃看看,亲自摘些青菜给孩子做饭,然后跟他讲一讲粮食产量的事儿。这让后来的武宗皇帝对她印象一直很好。对沈王一系多加照顾。

    有的人就像日月星辰一般。已经让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