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2章 矿工起义(1 / 3)

林如海是个务实的能吏,外圆内方的君子,其处世之道唯“变通”二字,向来不主张“文死谏”这一套,如果绕个弯能达到目的,他宁愿忍气吞声地绕个弯,而“惜有之身办有用之事”正是他教给贾环的为官之道。

此外,贾环作为一名穿越者,说实话,他可做不到视君如父,对“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一套愚忠的封建思想更是嗤之以鼻,让他为了皇帝的家国尽忠死节,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贾环一直觉得,林如海那套为官之道很适合之自己。

这也是贾环不愿意直接上书弹劾万安的原因,就目前的处境,他也不想得罪史大用这个权阉,以免节外生枝,令此行的计划变生不测。

然而薛宝钗却建议贾环亲自上书弹劾万安的所作所为。因为明哲保身不代表不要名节,作为一名文官,名节同样重要,贾环先前为了红颜知已,不惜抗旨不遵,拒娶公主,这在外界看来是有情不义,不畏强权之举,而且自古以来,才子佳人的故事一般都是传为美谈,所以抗旨不遵这件事对贾环的风评影响积极多于消极。

然而,对于万安这种为非作歹,搞得天怒人怨的阉党恶贼,贾环若还选择明哲保身,不敢具名弹劾,而是转嫁他人之手,到时不仅外人嘲笑,只怕就连孙承宗这位恩师,以及叠翠书院一系的师兄弟也会有看法,这无疑对贾环个人的风评极为不利,也会影响他日后的仕途。

相反,如果贾环直接上书弹劾万安,或许会得罪史大用,甚至让乾盛帝不满,但贾环在官场和民间的名声必然大振,风评直线拉升,至于乾盛帝的不满和史大用的忌恨倒不必过于担心,因为贾环本身就跟史大用有过节,债多人不愁,何妨再多记上一笔?

乾盛帝身为一国之君,虽然现在耽于享乐,挥金如土,却不是昏庸君主,自然也想把国家治理好,贾环所劾之事有理有据,还有受害者血书为证,乾盛帝即便对贾环不满,也不至于把贾环怎么样,而且贾环还在送亲路上,正在接受惩罚,他还能追加惩罚不成?

综上所述,贾环这个时候具名上书弹劾万安,利远大于弊,所以宝钗才给出她的建议,而贾环也从善如流,立即提笔写了一封奏本。

作为“六元才子”,贾环的文笔自是不消说的,再加上这档事是亲眼所见的,所以很快,一封声情并茂,如刀似剑的弹章便写好了。

薛宝钗禁不住赞叹道:“环兄弟连中六元,只此一本弹章便实至名归,相信此本一出,定然满朝轰动。”

贾环笑道:“宝姐姐谬赞了,此番多亏姐姐提醒,姐姐真是我的贤内助也。”

薛宝钗闻言颊生微霞,略羞道:“又在胡言乱语,我得回去了。”转身便要离开。

“宝姐姐稍等,今日在街上淘了点好东西,你一并带回去吧。”

薛宝钗停下脚步,问:“什么好东西?”

贾环将今日在街上买的胭脂水粉、香胰子和一些女儿家戴的小饰物交给了宝钗,后者好笑道:“这杂七杂八的混一块,如何知道是给谁的?”

贾环微笑道:“这有何难,以宝姐姐的心思细腻,要分出来,还不是轻易如举的事,倘或真分不出来,那便谁爱用便用去,反正都是女儿家用的东西。”

“环兄弟这是给我出难题呢!”薛宝钗无奈提着一大包东西离开了贾环的房间。

待宝钗离开后,贾环将血书、奏本和写给孙承宗的信一并封装进一只牛皮纸袋中,然后交给小厮金宝,命他快马加鞭送回京,务必亲手交给孙承宗。

且说和亲队伍在洛阳城中休整了两日,第三天便继续出发西行,那洛阳矿监提督万安竟然一道结伴同行,说是要去渑池县一带视察矿山。

贾环不由暗叫晦气,好在渑池距离洛阳不算远,和亲队伍走了一天便到了,和亲队伍继续西行,而万太监则率领一帮爪牙耀武扬威地视察矿山去了。

这天傍晚,和亲队伍抵达渑池县内一处驿站,决定停下来歇息一晚,然而这处驿站接待能力有限,再加上天大旱,驿站内的井水都涸了,平时驿卒都是从五里外的一处水库运水回来饮用的,这一下子来了上千人的队伍,如何供应得上?

一时间,别说人畜喝水了,连煮饭的水都没有,大家又饿又渴,于是驿丞只能亲自带着一众驿卒拉车取水,又请求贾环派人协助,因为驿卒加上驿丞本人也才八人,累死也不够供应上千人饮用,更何况和亲队伍中还有大量的坐骑和拉车的牲口需要饮水。

于是乎,贾环便让韩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