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叔闲将手中茶盏缓缓放下,盏底尚有半滴清茶,在阳光照耀下微微荡漾,映着他的眼眸深不见底。
他望着台下众生——儒士、僧人、道长、怪客、乞丐、书生、女冠、妖修、异域来者,眼神不同,神情各异,仿佛诸天星辰坠于人世,万象皆聚此堂。微风吹拂,他的袍袖随之轻动,仿佛言语尚未出口,气场已铺满整座讲堂。
“诸位。”东叔闲缓缓启唇,声音似从天际而来,却又贴在耳边:“此一题,众家争鸣,各言其是,是为盛会。但我却要以一个异于常思的逻辑框架,做最后小结。”
他话锋一转,目光微凝,语气变得沉稳庄严:
“我将以否定神学的逻辑,来谈‘我思故我在’。”
此言一出,堂中骚然。有人低语:“否定神学?这不是神秘宗教的玩意?与我儒佛道何干?”
但东叔闲手指虚空,一笔而出,一道无形之符文在空中若隐若现,浮现出几个字:“道可道,非常道。”
他缓缓道:
“诸君可知,‘否定神学’,又名‘道隐之思’,其义不在证神之在,而在指明语言之不可达。神不能被定义,因为一切定义皆限;神不可言说,因为一切言说皆误;神不能被理解,因为理解本身意味着将无限纳入有限。”
他说着,手指轻轻一点,茶盏微震。
“这与‘我思故我在’,看似无关,实则暗通。”
他微笑一下,继续说道:
“笛卡尔以‘我思’为‘我在’之根基,欲自我怀疑中建起不容置疑的‘我’。这是西方理性主义的勇气与尝试。但问题正在于:这个‘我’,真的存在吗?它是什么?是否真的可以被‘思维’所证明?”
台下一位道士疑惑:“既然‘思’已证‘我’,为何犹疑其‘我’?”
东叔闲点头,道:“妙问也。”
他环顾众人,缓缓伸出食指,在空中一划,道:
“若我思,因而我在——则‘在’者,何解?是肉体?是精神?是灵魂?是存在本身?是被思者之证明?是主体?是客体?还是一种逻辑上的陷阱?”
他稍顿,语气陡然沉静:“若这‘我’不能被确指、被界定、被经验、被形容——那是否,这个‘我’,其实从未存在?只存在于我们误以为我们存在的那一瞬?”
“此即否定神学之道。”
他眼神幽远,语如钟鸣:
“我们不能说‘道’是何物,只能说它非此非彼。我们不能说‘神’是存在,只能说它超越存在。我们不能说‘我’实在,只能说它非物非念非识。”
有位年少的儒生高声道:“如此这般,岂非堕入虚无?”
东叔闲摆手微笑,道:
“不,是脱离虚妄。思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点。‘我思’,若执为‘我之思’,那‘我’已被预设。若执为‘思之自显’,那‘我’从何而来?你以为你在思,其实可能只是‘思’在流经你——而那个‘你’,未必真实存在。”
此时,一位佛门长老忽然合十道:“此与‘五蕴皆空’相通?”
东叔闲肃然颔首:“不但相通,几可合一。”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