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采访(2 / 3)

    说完还没过瘾,顾母又将文章转发到了朋友圈,配文:“大儿再接再厉!”

    想了想,又加了一个呲牙乐的表情。

    ……

    晚上顾远回到家,点开微信。

    发现在长江出版社的宁秋水编辑的聊天框上有着几条未读信息。

    顾远点开一看,面露惊喜之色。

    原来是版税预付款已经打给自己了。

    版税预付款顾名思义,就是出版社提前预支给作者的预期收入,打这笔款代表了出版社的诚意,也表明了其对这本书的巨大信心。

    在信息里,宁编辑说明经过讨论,出版社决定首印十五万册,定价则是之前签合同时就说好的48元。

    十五万册?

    顾远暗暗咋舌,虽然这夸张的首印量有作品质量的原因,但更多还是因为这个世界全民阅读氛围浓厚,购买实体书是普遍习惯。

    宁编辑已经说明,预付款决定给自己首印量能赚的钱的40%,经过缴税后是33W多,不足34W。

    这么多?

    顾远一开始还感到激动,但下一刻的脸色就变得怪异。

    33W?

    怎么感觉上回网文发稿费好像也是这个数?

    他估摸着这笔钱还得要一两天才能到自己账上,给宁秋水发了个收到的表情包。

    对面也是很快回复:“放学了?”

    “嗯。”

    怎么感觉这句放学了和之前数十万的生意这么违和呢?

    “恭喜你获得全国第一,班长的嘴都得笑歪了吧。”

    “初赛而已,算什么全国第一。不过冰哥确实挺高兴的。”

    宁秋水寒暄了几句,进入了正题:“主编说想要用你的真实身份用作身份噱头。”

    “16岁高一学生,文学竞赛常胜者的出道之作,你觉得怎么样?”

    顾远一阵无语。

    “难道‘你行你上’还不够营销的吗?而且说清我的身份对我自己会带来个天才作家的美誉,但对于书籍除了噱头没别的好处,还容易让大家觉得这是个小孩写的,不会愿意去看。”

    顾远不想现在就暴露“故渊”这个笔名的真实身份,至于原因还真是上面的理由。

    让书籍吸引大众本身还是靠的是质量,而不是一些噱头。

    “你行你上”也是正好赶到这了,不用白不用。

    而且这种营销不会让大众对《你的名字》产生什么不好的印象,顶多是墨尘的粉丝可能会无能狂怒一下。

    但如果说明这本书是个16岁高中生写出的,带给大众的印象可能就是:“一个中学生写的爱情故事,那不得幼稚死?”

    宁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