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思远眼前一亮:“细说。”
顾远将自己的思路细细道来,三人在这一个房间内各抒己见,开启了头脑风暴。
三天后,顾远在其他两人的注视下,写下三人在这篇文章里各自做出的贡献。
三人通读文章,皆是长舒了一口气。
这个故事并不复杂。
开头文字聚焦于剧团的化妆间。
行头、戏箱都已打包大半,地上还散落着杂物。
寥寥几笔,就勾勒出剧团即将解散的破败感。
核心人物老班主夏天智手法沉稳地对镜勾脸。
他是剧团的主心骨,也是秦腔最顽固的守护者。
而另一个核心人物夏小燕走了进来,身着便装,平静宣布:“爸,我不唱了。”
“南方的朋友给我联系了工作,我唱流行歌,一个月,抵我们剧团一年。”
夏天智的手一顿,脸上的油彩裂开一丝纹路。
他没有暴怒,而是用一种近乎悲凉的平静说:“你要让这腔调,死在我前头?”
随着剧情的进展,夏天智在台上卖力地演出。
台下零零散散来了十几个老戏迷,多是老人。
他们不知道这是最后一场,一如往常地叫好。
“就算台下只剩一个人,只要他听着,这戏就不能绝。”
夏天智凭借着这股固执,完成了一场完美的谢幕演出。
戏毕,观众散尽。
夏天智在空荡的戏台上,对着空椅子,清唱了最后一句。
然后,他开始默默地卸妆。
夏小燕没有离开。
她走过来,拿起卸妆油,默默地帮父亲擦拭他脸上厚重的油彩。
故事最后以一句话结尾。
“秦腔也许会死,但某种精神,在这一擦一拭之间,完成了无声的传承。”
三人越品眼睛越亮。
“神了!”
“咱们三个真厉害!”
顾远微微一笑,这个故事,他其实是从前世的经典作品《秦腔》中获得的灵感。
《秦腔》是贾平凹的巅峰之作之一,曾斩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而顾远这次写的短篇正是化用了这部长篇著作中的精神内核与人物关系。
贾平凹的《秦腔》以厚重的笔触,描绘了陕西农村在时代变革下的沉浮,以及秦腔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不可挽回的衰落。
它并非一部单纯的戏曲史,而是一幅通过秦腔串联起的,关于土地、农民、传统与现代化的宏大画卷。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