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后继之人,连昬接晨(2 / 7)

万历明君 鹤招 6677 字 4天前

更多的还是施恩。

    像这样跟中书舍人拉家常,已是常态。

    跟张居正一样,郑宗学也是军户。

    当然,后者的家境,相对而言还要更差一些,算是村里出身的草鸡。

    加之这位中书舍人十分年轻,如今才二十八岁。

    可谓是朱翊钧最喜欢的一类进士。

    小郑是湖广武昌府兴国州人,朱翊钧顺便关心一下臣下家里的情况,也是侧面了解湖广的事,有无影响民生。

    郑宗学先是谢恩,随后恭谨道:“陛下挂碍,臣惶恐。禀陛下,臣家中不曾有来信,理当是没受波及。”

    他看起来颇有憨态,缺乏世家子那种,留有退路,随时可以致仕的从容。

    并且身形也不高,小皇帝跟他走在一块,只有半个头的身高差。

    现在是未时,将近申时,太阳略微收敛了些声势。

    一行人没有直接回西苑,只因皇帝今日还要去宣治门习武——虽说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但好歹也保证了一月下来,能锻炼二十个时辰左右。

    朱翊钧走在前头,有一搭没一搭说着话。

    嘱咐郑宗学当值不要太晚,注意保养体魄,孤身在京不妨结交一些好友云云。

    小郑村里出来的,参加工作也就这两三年的事情。

    每次遇到皇帝这般礼贤下士的做派,都直呼招架不住,千恩万谢。

    突然间,朱翊钧没由来地来了一句:“郑卿,方才朕跟王世贞的奏对,你全程在场。”

    “可有什么想法?”

    郑宗学下意识就要推脱:“陛下,臣不敢……”

    朱翊钧直接打断了他:“郑卿,跟朕说句心里话,伱怎么看?”

    别看小郑一脸憨态,要真是蠢人,朱翊钧也不会放在身边做中书舍人了。

    郑宗学出身一般,却能以二十五岁之龄,乡试八月中举,次年赴京会试,三月便高中进士,甚至此生就考过这二次科举。

    虽然在后世没什么名声,却也绝对算得上人中龙凤。

    老头固然好用,但这种年轻的班底,也要大力培养——如今万寿宫的中书舍人,邓以赞、郑宗学、于慎行等,几乎都是二十多岁三十出头。

    朱翊钧不在乎老头们有没有二心,反正只要好用就行,但年轻班底不一样,得考虑思想同频、脚步同调。

    经常交心,做思想工作,是不可或缺的。

    最重要的是,这些年轻一辈的进士,对此事的想法,也至关重要!

    郑宗学颇有些为难,主要还是近臣议政,容易被弹劾。

    稍不注意就是一个“幸近之辈,妄议大政”的帽子扣在头上。

    但既然皇帝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他也不好再推脱。

    郑宗学告罪一声,斟酌起来。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