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挥金如土,开海经武(5 / 8)

万历明君 鹤招 7055 字 4天前

年议复造,未几,嘉靖三年奏罢。

    到了隆庆五年再开海的时候,已经实质上停了百年,只能“支节慎库银一万五千两,并淮扬商税银一万五千两”,到民间“雇觅堪用坚固海船”。

    所以,从隆庆五年,一直到今年所试运的海运船只,都是去民间搜刮来的船只,加以“加修完备,装载漕粮”。

    至于官造的海运船?这不是还在考古式科研嘛。

    即便明知情况这样艰难,言官们仍然弹劾“海船不固,多有倾覆”——不是技术不行,是海运本身就不行。

    实际上,去年王宗沐被言官风闻奏事,弹劾海船倾覆这一事,历史上万历皇帝没挡住,再度“罢海运,船亦停造”。

    其阻力可见一斑。

    朱衡斟酌片刻,回道:“陛下,沿海运输的遮洋船,已经作出了模船进行整备,现下已经下发到了漕运衙门所属清江督造船厂、仪真厂,这两年应当能陆续生产了。”

    “按照旧例,清江每只给银二百五十两,仪真每只给银二百九十两,预计先产一百四十条。”

    “至于远洋船只,制程庞杂,工艺精巧,额……还要些时日钻研,今年工部去年投了六万两进去,还未见成效。”

    这厮还真是句句不离银钱。

    朱翊钧忍不住腹诽一句。

    旋即又陷入沉思,这远洋宝船的进度,有些慢了。

    不过也是情理之中。

    沿海跟出海的船虽然都是海船,但沿海的海运船只总归在本土,好在安全,又有频繁停靠港口的优势,约莫八丈二尺的船身,试错成本低,考古式科研也来得快。

    远洋船只不一样,要抵抗风暴,填充补给,舰载武器,小了根本没办法远渡重洋。

    几乎都是动辄十余丈——先不论已经没有技术资料的郑和宝船,目前能有技术资料的最大海船是“册封舟”,船长十五丈(约四十七米),阔二丈六尺,深一丈三尺,分二十三舱,前后竖五掩大桅,长七丈二尺,围六尺五寸。

    船大了一倍,制造难度自然不是一个级数,光是木料都不好挑。

    但情况归情况,心情归心情——一众勋贵、国戚都还等着宝船,出海贸易呢。

    朱翊钧沉吟了半晌没有言语。

    一众大臣也默不作声,远洋宝船是皇帝力推的项目,各部衙门积极性其实都不高。

    好一会之后,朱翊钧看向朱衡,征询道:“远洋宝船约莫还有多久能造出来。”

    朱衡连忙答道:“南京龙江关旧厂还有一些老匠,嘉靖年间的册封船,也留有案卷,三五年内,必然有成果!”

    龙江船厂,当初也是辉煌一时,郑和船队的船,多是出于此处,厂里的工匠都是代代相传,手艺很有水准。

    可惜,之后就逐渐没落了,四百户工匠如今只剩几十户,不然也不会叫旧厂了。

    朱翊钧点了点,不再追问,只嘱咐道:“还是方才说的,图纸、案卷,全部三方归档。”

    朱衡忙不迭应了下来。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