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抡才大典,笔削褒贬(4 / 8)

万历明君 鹤招 7141 字 3天前

sp;“……”

    同样是例行夸赞一番皇帝。

    但李坤在论述完统领全文的总纲后,并未继续在经典、祖训、皇帝身上打转,而是开始论述起时局大弊端。

    “今皇上诚欲驱天下之民而皆力于本,其道无他,惟遏兼并、兴度田六字而已矣。”

    “民终日不食则饥馁随之,乃今挟末技而轻去其田里者,岂民之皆不乐生哉?田兼并耳……”

    策论各有的答法。

    体现政治见识的同时,也是为了争一争出身。

    李坤年纪大了,今年已经三十九,所以,他只求一个二甲出身。

    二甲官从七品,赐进士出身,三甲官正八品、赐同进士出身,按照如今的考成法,一级就是三年堪磨,不可不重。

    至于一甲,他就不敢想了。

    不过,李坤不敢想,李三才却很是敢想。

    一甲的翰林编修、修撰,可比庶吉士又少了三年堪磨。

    至于他凭什么这么敢想?

    好歹是大院子弟,总是比外人更加了解皇帝。

    他将父亲所转述的朝中关于皇帝的总结,在脑海中尽数淌过,辅以两次遇到皇帝,其展现的行事作风,逐渐勾勒起皇帝的性情来。

    半晌后,李三才缓缓落笔。

    “臣对,惟我太祖高皇帝藉田有谕曰,欲财用之不竭,国家之常裕,鬼神之常享,其必由农乎?大哉王言,谆谆乎重农之意也!”

    “成祖文皇帝务本有训,首举太祖创业之难,次及往古圣贤之君、昏乱之主,以昭鉴戒。讦哉圣谟,切切乎垂裕之心也。”

    他先是将皇帝所提的祖训列出,提纲挈领,同时显示知识储备。

    而后却是笔锋一转,落到皇帝头上。

    “臣窃闻之《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笼绥四方。则知天之生民,所以左右而曲成之者,其责恒寄之君;而君之主民,所以生养而安全之者,其道实法乎天。”

    天地生养百姓是为了照顾他们,这种责任只是恰好寄托在君主一人的身上。

    “夫皇上所居之位非他,乃太祖高皇帝之所相传也,太祖高皇帝非他,乃凤阳之所自起也。”

    “元政不纲,黩货无厌,羣小擅命,横征暴求,是以万民不忍,共托命于太祖,太祖因而奋其一劒,扫淸秽浊,受天大宝,是以得携而传之皇上。”

    “夫胡元盛时,幅员广大,士马强壮,无减于今日之天下,而太祖乃以布衣取之,如摧枯拉朽焉,何哉?”

    “赋税繁兴,子民流离;货币糜烂,百姓失业也!”

    今上的帝位怎么来的?是太祖高皇帝一代代交托的责任。

    太祖高皇帝的帝位又是怎么来的?是前元残暴,遭万民厌弃,万民共同将天命托付给了太祖皇帝。

    “皇帝陛下言,百姓失地者众,未尽归农,此陛下天命之所在,不可不重!”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