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6章:大家都好(3 / 5)

针线活熟练的健妇都可以找到一份做羽绒服等轻工产品的工作。

    比起风吹日晒的锄地,这些酬劳不低且都是免税的活计自然受到了农户们的欢迎。

    城里的物价虽说比乡下贵,可银子却很好赚,只要不直接买房子,一年下来可是能攒下不少钱。

    这些乡下人大量涌入京城,由于起初不守规矩,让不少官员感到厌恶,纷纷上奏太子,要求限制其进城务工。

    某太子对此作了非常简单明了的解释,都玩过积木没?

    底盘面积越大,往上码积木就越容易!

    这些农户便是底盘,他们收入不多,识字不多,见识也不多,但终于的是数量足够多。

    正是有了这些人,京城的诸多体力工作,才能有人干。

    这叫工作因人而异,当须分工合理。

    农户不也要衣食住行?

    隔三岔五也会吃顿鱼肉么?

    过年过节不也要给家人买件新衣服么?

    每人每月吃一条鱼,一百万人不是需要一百条鱼么?

    市场上鱼卖得好,不就能在无形之间,鼓励渔珉努力捕鱼卖钱么?

    其他行业的情况不皆是如此么?

    人口的增加便意味着消费的增加,这些人将赚来的银子再花出去,不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了么?

    为什么仆人多的人家说明家主有实力,而非比仆人少的人家更为穷困,不正是这个道理么?

    长洲(苏州)为什么比其他城池更富庶?

    一来是城内人多,二来是商业发达,三来是得益于江南的地理优势。

    此等条件放在京城身上亦是能用,而且京城的人口比长洲更多,商业更发达,而且是大明都城。

    本宫说五年之内,京城的实力将相当于江南四城之和,这可不是用嘴来达到这个目标,而是要用事实说话。

    没人口,哪来的消费?

    没消费,哪来的税银?

    没税银,哪来的实力?

    没实力,岂不是白日做梦?

    为何京城的商品能够销售到草原上赚钱?

    那不正是草原上的人口买了京城出产的商品么?

    只不过这些牧民未在京城里居住而已!

    有了大量的工人,便可以源源不断地生产出大量商品,比收农税的速度要快得多!

    在某太子看来,只要皇太鸡不立刻杀到关内来,那么即使京城的人口突破两百万大关,粮食也是足够吃的。

    江南一带虽然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但终究掀不起多大的风浪。

    究其原因,某皇帝仍旧是大明正统,以任何理由反抗都是发动叛乱,是不得人心之举。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