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6章:大明本质(3 / 5)

    昊菁三十七年(1680),朝廷岁入达到两亿五千万银币,太仓盈余,即账面库存达到约八千万银币。

    略微超过了当初制定的岁入一亿五千万两银子(两亿两千五百万两银币)的小目标。

    故而对西征的财务压力是完全可以负担的,现在无非是赚得多且花得多的状态。

    不过本着骗点是点的原则,昊菁皇帝对钱多人傻的猎物从来就不会放过……

    大明帝国已经实现了财务上的“两转元”,因为后者更容易称重、制造、识别、携带。

    金币和纸币暂时不考虑制造,前者是银行储备金,后者不能防火防水。

    以银币作为主要货币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这玩意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均认可的硬通货。

    与大明帝国进行商业往来的各国商人都愿意接受银币,背后的各国也只能选择接受。

    最开始是倭国人,然后是荷兰人、法国人与奥斯曼人。

    有了这四个带头之后,威尼斯、瑞典、葡萄牙、波斯、暹罗、泡菜等国也就从善如流了。

    大明是缺乏银矿的,但有了本土的金矿,以及掌握了新印加帝国的铜矿之后,那就不愁换不到白银来制造银币了。

    新印加帝国皇帝波洛视大明王师为神军,没有神军的保护,不出半个月,他就得被卷土重来的西班牙人给献祭了……

    本着友好合作且互利互惠的原则,对于该帝国境内的铜矿,双方平分利润,大明船队直接拿走冶炼出来的四成精铜。

    每年运抵大明本土的精铜可达两万吨,折银五千万两,可制造七千五百万枚银币,刨去火耗也有七千万枚左右。

    这笔钱在西方某国或许是天文数字,能够迅速制造通货膨胀,但在大明却不会。

    朝廷用银币从农户手里购粮,农户用银币来购买生活用品,生活用品则是商贾们制造的。

    商贾再用赚来的钱进行扩大再生产以及投资项目,后者的资金则会流入朝廷和昊菁皇帝的口袋里。

    昊菁皇帝再把钱借给朝廷,用来采购各种军事物资,物资又是商贾与昊菁皇帝的工厂生产的,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换成西方某国,即使某国王知道这个流程,由于本国体量有限,也很难玩得转。

    大明属于大马拉大车装大货,每个环节的体量都足够大,消化来自南美的精铜自然不成问题。

    尽管开启工业化多年,大明至今还有在册农业人口超过一亿八千万。

    在天灾的年景,缺乏粮食是个问题。

    在风调雨顺的时候,粮食过剩还是个问题。

    朝廷想要大规模吃进,就需要足够多的钱才行。

    不挖矿的话,换成五十年前,那朝廷就得用收上来的其他东西,譬如布匹来充抵。

    昊菁皇帝此前下令,利用夏季黄河局部少水甚至断流之际,大肆兴修水利工程。

    尤其是巩固沿河堤坝,深挖河道,等汛期哪个地段遭遇险情,就会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