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6章 发展计划(3 / 4)

的工作就是不停的捞鱼,不管使用任何手段和办法,只要能带回来鱼就算是完成本职工作了。

    第四队则是伐木队,由木匠和苦力组成,少量的木匠负责挑选适合建造房屋的树木,苦力则用来砍伐与搬运树木。

    第五队则是由妇女组成,就是采集野菜,而且配备了认识众多植物的医师,以免妇女误摘有毒植物。

    在今年初来乍到,地也种不了的情况下,某太子只能建议就藩“北地”的各位藩王如此行事了。

    等安顿下来,基础设施建的差不多了,明年夏初开始,就能大规模耕种荒地了,起码第二年多少也得有一些收成才行。

    周王朱恭枵也不急于从百姓的地里收到税费,因为某太子已经建议他改行了,从事商业贸易活动比收租赚地多得多。

    朱恭枵起初对改行经商的顾虑重重,毕竟商业是最低贱的行业,商人是最低贱的一类人,但看过了京城的商业繁荣之后,之前的顾虑也就被消退了大半。

    周国的国都的名字都已经起好了,名曰“周全城”,“周”就是周国的国号,“全”即人王。朱恭枵便是大明的藩王,如此起名,无可厚非。

    以后在城里建起来的客栈、茶馆、酒楼、商店、当铺、赌坊、码头、医院,乃至某楼,全都属于朱恭枵所有。

    这些地方每天都在经营,经营一天就能赚一天的钱,日积月累下来,“周全城”里的大部分银子自然都会流入朱恭枵的口袋里。

    而其他郡国也是如此,但远不如朱恭枵这里富庶与繁荣,算上金矿与硫磺的收入,朱恭枵很快便能恢复之前的财力,甚至成为整个“北地”最为阔绰的藩王。

    用太子的话说,这叫做“独家经营权”!

    周国本身就属于朱恭枵,再说又没欺压百姓,自然可以随心所欲的赚钱了。只要不造反,藩国的事情连朝廷都管不着。

    不论百姓从事狩猎、捕鱼、耕作,乃至做苦力的活计,得到的物件与银两都需要通过流通才能获取所需的物资。

    这些从大明本土运抵的物资都控制在朱恭枵手里,只要保持正常的流通状况,那么朱恭枵每天都可以躺着赚钱了。

    怎么赚钱?

    当然是赚差价喽!

    谁都不会傻到用进货价卖出去的。

    一盏在大明最新上市的油灯,市面价格十两银子。

    到了马加丹,就可以标价五十两,甚至更高。

    就这你还别嫌贵,大有人在排队侯着呢。

    一大张马加丹出产的熊皮,出货价五十两。

    朱恭枵可以用一百两银子收购,然后以二百两卖给本土来的商人。

    啥也不用干,左手捣右手,便能净赚一百两银子。

    太子说过,“北地”有三样赚钱的营生。

    其一便是皮毛,其二是硫磺,其三才是金矿。

    根据某太子的叙述,仅仅在两年之后,雅库茨克督军进献给罗刹国王的貂皮便高达八千余张。

    十二年后,进献的貂皮更是攀升到了无比惊人的十四万张之巨,而貂皮则是兽皮里的上品,堪称“软黄金”。

    可以说在沙俄快速向远东扩张时期,主要就是利用毛皮生意来实现军事武器更新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