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4章 手里有矿(3 / 5)

君(藩国也是国,藩王也是君),最重要的就是要让下面的百姓们看到希望。

    哪怕只有一丁点,在不会忍饥挨饿的情况下,他们也不会造反叛乱,只要记住这点,藩国便不会灭亡。

    藩王在本土那种惜财如命的策略到了海外封地就不好使了,若是固执己见,墨守成规,那藩国的国柞就长不了。

    作为藩王,首先便是要懂得将封地里的资源分享给郡王、下属、百姓,让众人利益均沾,这样才能起到镇抚与封口的作用。

    百姓们有肉吃,有房住,就不会造反,下属即便居心叵测,也无法左右时局,真若如此的话,等消息传到京城,朝廷自会从本土发兵助剿。

    不过这个周期会较为漫长,可能会接近半年时间,所以各地的藩王当须实施仁政,重点就是轻税赋、少剥削。

    有的藩王对此不以为然,朝廷在本土所实施的政令几乎与某太子所言背道而驰,这不是避重就轻么?

    但是大明本土与海外藩国的情况截然不同,海外藩国面临的敌人实力如何?几乎可以立分高下。

    若是装备火炮与鸟铳的藩国兵马连手持长矛的土著野人都打不过的话,那就别就藩了,干脆回来算了。

    不打算回来的话,那就得被土著野人打得屁滚尿流,最后要么跪地求饶,要么直接选择抹脖子上吊!

    敌人实力不怎么样,藩国里的物产又非常丰富,岸上可狩猎,水里能捕鱼,就这种条件还摆出一副活不下去的样子,你演给谁看啊???

    要是压榨得太狠,百姓们还能拿你当藩王么?

    真到了那副天地,在他们眼里,藩王连个屁都不是!

    前朝是怎么亡的?

    我大明又是如何得的天下?

    作为藩王,谁敢说自己不知道?

    跟一堆藩王讲这个道理,能听进去多少,那就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了。

    即便往后真被藩国里的百姓给宰了,那也是咎由自取!

    某太子可不会给某些利令智昏的藩王吊丧,那太丧气了。

    就藩海外是朝廷政令,如何苟活就是藩王自己的事情了。

    总之朝廷可以给藩王的兵马装备先进火器,剩下的事情就得由藩王自己来做。

    做得好,那日子便会好得不得了,藩王其实就相当于海外的土皇帝。

    做得不好,也只能吃不了兜着吃,走都走不了,一切后果自负。

    作为首批享受移藩海外待遇的藩王,某太子还是非常看好周王朱恭枵与崇王朱由樻的。

    前者较为开明,做事老练沉稳,而且非常务实。

    后者年富力强,更愿意接受新事物与新知识。

    虽然两位藩王的封地的位置并不太好,不过也没有实力较强的敌人的威胁。

    只要能在新封地站稳脚跟,发展起来的困难并不太大,三五年之内便可小有所成。

    甭管其他藩王如何打理本国事务,崇王朱由樻可是要把自己塑造成一代明君的。

    虽然崇国目前的国力偏弱,地理位置也较为偏僻,不过这也是相对的。

    此地没有流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