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真钞的水印,层次分明,人物头像清晰自然,像嵌在纸里面的,你们看这个假的,”他把假钞凑上去,“模糊一片,像是印上去的,还晕边儿。”
然后是颜色和花纹。
“真钞的颜色饱满,线条清晰,尤其是这金色的人民银行字样和图案,有金属光泽,假的颜色发飘,线条有时候会有断线和模糊的地方。”
老周把放大镜递下去,让大家轮流观察微缩文字和边框的细节。
他还教了一些土办法,比如用手指蘸点水,在钞票特定位置摩擦,真钞不易掉色,假的可能就会模糊,或者把钞票轻轻对折,真钞的图案拼接精准,假的往往对不齐。
“最重要的是综合判断!”老周强调,“不能单凭一点就下定论,手感、水印、颜色、图案,这几样结合起来,八九不离十。”
“遇到拿不准的,客气点,请顾客换一张,或者说咱们这边要仔细核对一下,麻烦他稍等,千万别硬来,也别怕得罪人,咱们这是对国家和群众财产负责!”
培训持续了近两个小时,老周讲得口干舌燥,学员们听得聚精会神。
方毅让王海给老周泡了杯高末,又塞了两包好烟,千恩万谢地送走了这位“专家”。
接下来的几天,效果立竿见影。
收银员们仿佛都戴上了“透视镜”,精神高度集中,对每一张二十元钞票都格外警惕。
“同志,您这张钱……麻烦您换一张行吗?有点吃不准。”
收银员小孙客气地对一个中年男人说。
男人愣了一下,脸上掠过一丝不自然,嘟囔着“能有啥问题”,但还是换了一张十元和几张零钱。
小孙暗暗松了口气,把那张可疑的二十元单独放在了一边,下班后交给了方毅。
经核对,果然是假的!
类似的情况接连发生。
几天下来,竟然拦截了几十张假钞!消息传到派出所,所长都对方毅竖起了大拇指:“方老板,你这招高啊!等于给我们增加了无数个流动岗哨。”
方毅和王海稍稍松了口气,看来这道临时筑起的防线,开始发挥作用了。
然而,他们都低估了这股暗流的顽固和狡猾,也低估了它所引发的连锁反应。
假钞,已经像病毒一样,渗入了市场的毛细血管。
商场成功拦截假钞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在小城里传开。
这原本是件好事,证明了商场管理的严格。
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一些方毅始料未及的麻烦。
首先感到压力的是张勇和王桂兰的纽扣店。
这天下午,一个穿着体面的妇女来买纽扣,一共不过一块钱的纽扣,付款时,她拿出一张二十元。
王桂兰笑着接过钱,习惯性地用手一捻,心里就“咯噔”一下。
这手感,太像培训时老周说的那种了,她又对着灯光看了看水印,模糊不清。
“大姐,您……您这张钱,能不能换一张?”王桂兰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委婉。
那妇女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看向王桂兰的眼神,也夹杂着怒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