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钱科长搭上线,获得了稳定且价格优惠的计划外建材供应,对方毅和小河村工程队而言,无异于久旱逢甘霖。
这不仅意味着成本的显著下降,利润空间的提升,更关键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在原材料上可能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为工程队的生存和发展赢得了喘息之机。
方毅立刻抓住了这个机会,他亲自带着范刚,去钱科长指定的仓库验看了那批325号水泥和杉木檩条。
水泥虽然标号低了些,但包装完好,没有受潮结块;木料尺寸虽不十分规整,但木质坚实,没有虫蛀腐朽。
用于农村的普通房屋修建和小型维修,绰绰有余。
“钱科长,这批料子没问题,我们都要了。”方毅当场拍板,支付了货款,并安排范刚尽快组织人手和车辆,将这批宝贵的物资运回小河村,找地方妥善存放起来。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有了这批建材打底,方毅在承接项目时,底气足了很多。
他不再仅仅局限于那些利润微薄的维修零活,开始尝试接触一些小型的新建项目,比如之前那个公社粮仓的修建。
在报价时,他可以利用材料成本的优势,给出一个既有竞争力、又能保证合理利润的价格。
小河村工程队的业务范围,正在悄然从“修修补补”向“小型建造”扩展。
工程队的队员们,也感受到了这种变化,活更多了,也更具有挑战性了,但拿到手的工钱也水涨船高。
范刚在队内的威信日益树立,队员们对他既信服又有些敬畏。那个叫石头的年轻人,因为学习能力强,干活肯动脑筋,已经被李师傅提拔为小组长,负责带领几个人进行具体的作业。
一种积极向上、注重技术和质量的风气,开始在工程队内部形成。
然而,方毅并没有被眼前的顺利冲昏头脑。
他清楚地知道,赵德汉绝不会坐视自己壮大。
暂时的沉寂,往往意味着更猛烈的风暴在酝酿,果然,麻烦很快以另一种形式出现了。
这一次,赵德汉没有选择在业务来源或者原材料上做文章,而是将矛头指向了工程队存在的“合法性”和“专业性”本身。
一天,张勇急匆匆地来找方毅,脸色很不好看:“方毅,工商局那边传来消息,说有人匿名举报咱们的工程队!”
“举报什么?”方毅心头一凛。
“说咱们无证经营,不具备建筑资质,承揽工程属于非法行为,还说咱们的队伍都是农民,没有专业技术,施工质量无法保证,存在安全隐患!”
“我打听了一下,这匿名信写得很有水平,直指要害,八成是赵德汉找人干的!”
方毅的脸色沉了下来。这一招,确实打在了他的七寸上。
他的“小河村工程队”,目前确实还只是一个基于与小河村生产队合作的,相对松散的组织,而申请的建筑公司材料还在审批中,主要是卡在资质这块。
他们谈不上拥有什么建筑资质,以前接的都是些小修小补的零活,没人较真。
但现在,随着他们开始接触小型新建项目,这个问题就变得尖锐起来。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