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公社社队企业的正式身份,小河村工程队仿佛被注入了新的活力。公社果然很快将几个小的基建项目交给了他们,比如维修公社礼堂的破损门窗,为公社农技站修建两间存放农药化肥的库房等。
这些项目虽然也不大,但意义不同,代表着来自官方层面的认可和信任。
方毅抓住这个机会,开始大力推行内部管理的规范化。
他参照从红旗公社建筑队学来的经验,并结合工程队的实际情况,在范刚的协助下制定了一套更为细致的管理制度。
制度涵盖了考勤,安全生产,材料领用与保管,施工质量标准,财务收支等方面,并要求所有队员签字确认,承诺遵守。
范刚被正式任命为工程队队长,负责日常生产和人员管理,权力大了,责任也更重了。
方毅明确规定,一切按制度办事,任何人违反,包括范刚自己,都要接受处罚。
改革的初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阻力。
一些习惯了自由散漫的队员,觉得规矩太多,束缚手脚,私下里颇有怨言。
有一次,两个队员在给农技站库房砌墙时,为了赶进度,没有严格按照配合比搅拌灰浆,被负责质量巡查的李师傅发现,当即责令停工返工。
范刚得知后,按照新制度,扣发了两人当天的工钱,并在队里进行了通报批评。
那两人不服,觉得自己是“老师傅”了,偶尔偷点懒没什么大不了,跟范刚吵了起来,话里话外还带着点“你不就是个庄稼汉,装什么大尾巴狼”的意思。
范刚气得脸色铁青,差点动手,但想起方毅的再三叮嘱和墙上贴的管理制度,他硬生生忍住了,指着制度条文吼道:“这是队里的规矩!白纸黑字,你们都按了手印的,我范刚违反了,一样受罚,不想干,现在就可以滚蛋,想留下,就得守规矩!”
那两人见范刚动了真格,又看到方毅闻讯赶来后,不仅没有偏袒他们,反而支持范刚的决定,这才讪讪地认了错,乖乖去返工。
这件事在工程队内部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队员们看到方毅和范刚推行制度的决心如此坚定,再也没有人敢公然挑战规矩。
慢慢地,从工具摆放,材料登记到施工操作,大家都开始习惯按流程来,工程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明显提升。
然而,外部的考验并未停止。赵德汉得知方毅的工程队竟然挂靠上了公社,取得了合法身份,心中的忌惮和恼怒更甚。
他意识到,常规的行政打压手段效果已经有限,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口。
很快,一个机会出现了。
县里决定对年久失修的“马崖水渠”支渠(流经青林公社的一段)进行清淤加固。
这是一个比打井规模更大,也更显眼的工程。
虽然算不上多大的肥肉,但因其具有一定的水利工程性质,且属于县里安排的任务,关注度较高。
赵德汉动用关系,让自己旗下的施工队拿到了这个项目的主导权。
但他并没有打算亲自下场去干这又脏又累,利润也不高的活。
他做出了一个更阴险的安排,通过他在项目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