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1章分歧(2 / 3)

   眼看中秋将近,大家的心思都花在照顾她上。其实她知道,水生也常在半夜惊醒。更紧迫的是,粮食眼见着越来越少,这样下去不是办法。

    午饭后,小桃看大家都在桌旁,轻声开口:“今年先是天旱,许多人没吃的,都涌进山里挖草根。如今又是水灾,不知多少人无家可归,断了粮食。这么大的暴雨,恐怕邻近几个县也是这般光景。县城都会被淹了,哪还有粮?如今水退了一个月,侥幸没死的,外面只怕也乱成一锅粥。我们一直困在这里,等冬天粮食吃完,也只能……”大家沉默地低下头,都明白,吃完这几个月存粮,便是死路一条。

    水生娘难过地道:“水灾过后,估计死的人得十去七八。” 确实,不是谁都好命能像他们一样住在道观这样的高山上的。外面的人,饿死的、抢食被打死的、淹死的,能活下来的寥寥无几。她接着又带着一丝渺茫的期盼道:“地肯定便宜了,我们买上几亩种粮,总能活下去。”

    水生打量着小桃,见她神色凝重,并未回应母亲的话,便小心翼翼地问道:“小桃,你和赵姨是怎么想的?”在他心里,老姨娘是小桃的主子,小桃未得自由身,去向需得老姨娘同意才行。

    老姨娘看了眼小桃:“小桃,你说呢?”她这一生被关在深院,见识有限,远不如在牙行待过、常能出门的小桃有主见。

    小桃轻声道:“若依我自己……我想离开这里,”她顿了顿,眼角余光瞟了水生一眼,水生立时紧张起来。小桃接着道:“离开陵州。”

    水生想了想:“那你们想去哪儿?”

    小桃低声道:“我想去北方,去辽东。”

    水生娘一脸茫然——她一个从未离开过明德镇的乡下农妇,根本不知辽东在何方。

    老姨娘也吃了一惊。她自己是北地沂州人,父亲是秀才,比水生娘有见识些,知道辽东是比沂州更北、更苦寒之地,除此之外便一无所知了。

    水生读过几年私塾,脸色凝重地问:“为什么要去那冰天雪地的地方?”

    有些话小桃实在不愿挑明——老槐树村的石山娘为了几亩地,就把如花似玉的女儿送给老头做通房;这才引得她娘也动了卖女儿的心思。三丫的男人用一亩地就换了娘子,幸好是个年轻厚道人,若是个老头,温婆子一样会为了一亩好地把三丫推入火坑。她虽得了自由身,可户籍还得落回爹娘那里。她不想回槐树村再被爹娘卖一次。她想趁着这灾荒动乱,逃去辽东落户。

    她只轻声道:“我在牙行时听过辽东的事。朝廷在那里屯兵十万,京里犯了罪的人,常被流放过去做军户、开荒。听说那里地广人稀,土地一眼望不到边,肥沃得很。就是天寒只能种一季庄稼,也确实是冰天雪地,不少流放的人冻死在半道上。”她不能鼓动任何人与她同行——路途艰险,困难重重,到时候得到的也许只有大家的埋怨了。

    小桃说完,水生娘和老姨娘都沉默了。老姨娘可是清楚,当年她坐马车从沂州到陵州都走了大半个月,何况是徒步去更远的辽东?她这二十来年困于方寸小院,上次从山下走到道观,脚底已磨出血泡,只是咬牙强撑不愿让冬梅这些老太太的大丫头看她笑话。如今她是绝无本事走到辽东的。

    何况她无儿无女,父母早亡,这世上已无牵挂之人。她思虑再三,看着小桃道:“小桃,你就按自己想的办。路途遥远,你路上千万多长个心眼,莫要多管闲事……”当着水生母子的面,她不便明说不要乱发善心救人,她自己就是血淋淋的教训。“我就在这洞里待着,以后再看形势。”其实老姨娘觉得,比起出去遭人劫掠、凌辱,能在这洞里安安静静地死去,也算善终了。

    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