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胜选者同学堂优异者一样,可进中枢,可为郡县,量才擢用,都城一时人才济济,百业更盛。
火龙果三军不停的向滇海推进,将士和征集农闲的民夫,在运河两旁山中深挖懂,广积粮,步步为营。
这些被储备起来的粮食为滇海之战,也为战后滇海民众之需。当然火龙果和群臣商议,成昆和噶戎提出来赈贷的方式给需要的,不只是光复后的滇海如此,现在的滇海也是一样,只不过只保民不保官。借一斗种粮,换两斗新粮,登记造册,如果因天灾人祸没有收成或者减少收成,可以根据事情减少或者减免债务;但是如果因为懒惰颗粒无收或导致不还债者,还加大惩处,也可以以工代赈,充当劳役开挖运河。
当然制定这些措施主要为救人,再者为惩戒不劳而获者,鼓励自食其力,又承担社会责任,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在长治久安社会中,每个人都贡献自己一份正能量。
都城已连续七个年头大丰收,百业俱兴,粮食堆积如此,商品琳琅满目,人人有种自豪感。
自上至下,只要奋斗都有实现梦想的可能,分配公平,贫困并无差别,都城、攀城和腊甸以及周围十八郡,一百九十二个县,都无困年。
新任长安郡郡守孙文兵上书朝廷道:“先民至今万千年,有记之实丰衣足食者为有滇国圣主,先人忠言‘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荣辱周而复始。’为避免谶言,其一圣主开疆扩土,分封王侯,分而治之;其二自朝堂三公六卿至郡县,再到乡村保长约定年限,更替有序,避免一家独大,贪腐堕落。臣子兵,不知所言,望圣主为念。”
成方垂垂老矣,病逝时卧榻前,成方抓着火龙果的手,也说了意味深长的话:“圣主开天辟地,降临都城,卧薪尝胆,厚积薄发,天下之半尽归我主,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后,水满则溢,月圆则亏,天之道。望大王慎思谨记。”
火龙果也深知盛极则衰,物极必反,自满则败,自矜则愚。和杜良一样用战争转移内部矛盾不是长久之久,但战争必然会缓解内部矛盾。
火龙果吸取了成方和孙文兵的建议,令保占、噶戎等文臣武将,着手改革之事,同时也在探讨什么样的制度才能使权利制衡贪欲。让每一个人保持初心,都有前进的内动力,才是根本。
滇海,大旱大雨之后,整个夏天也结束了。整个秋天又没有雨,滇海这年又几乎绝产,瘟疫横行,蝗虫漫天,天灾人祸,让滇海人民度日如年,十室九空。
艰难的一年又过去了,春天的来临,滇海并没迎来万新气象,四处战火,随处硝烟,整个滇海摇摇欲坠,岌岌可危。
张彪在昭通并未站稳脚跟,被骚扰的疲惫不堪,撤军怕被追赶,逗留又怕被围歼,惶惶不可终日,如履薄冰,如坐针毡,多次送密信给杜良朝廷,请求撤军。
杜良不但不答应回朝,还一个劲的督促张彪攻占攀城,抢夺粮食补给抚仙龙船。
张彪鸡毛信几乎三天一趟,信中说:“火龙果大军围而不打,就如同猫捉老鼠一样,游兵散勇,时常骚扰,难以安心,头顶利剑高悬,别说抢粮啦,自己的人被策反十之二三。军心动摇,疲于应对。”
时间久了,张彪也知道自己有辱使命,即使回到龙城,也得不到杜良的重用,反而起疑心,如同大敌,性命不保,索性原地筑城,学习都城之法,屯田储粮,以期自保苟活。
东哥见张彪归心全无,从截获其与杜良书信,早就看出来,其主仆二人已分心。东哥看时机成熟,就给张彪写劝降书信,一来二去,张彪虽然宁死不投,但其属下兵士军心动摇,漂浮不定,有瓦解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