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浪涛(2 / 3)

儿在被确定下派到杨家村之前,袁卫民作为代表又给林安芝送过一次工资。

上面是确定了林安芝对此事没有意见后,才陆续又往杨家村送来了十几个需要下乡接受劳动改造的知识分子。

无独有偶,这些人的名字也都曾直接或间接地出现在和林安芝相关机密档案里。

其中一个高校教授和几个科研人员还曾给捐赠出大批科研器材的神秘爱国人士“林安芝同志”

亲笔写过感谢信。

在国外疯狂采购各种机床元件,高精尖仪器往国内打包闪送的那年,林安芝事后收到了大批量的感谢信件。

林安芝虽然不是对每一封都写了回信,但确实每封信都认真又开心地读过。

那些信件,到现在也还在保存在林安芝家中的两个大箱子里。

也正是因为这些看似平常,不值一提的隐形联系,让很大一部分的知识分子在这次浪潮中沉浮时,加上了一层无形庇护,改写了原有轨迹。

而各种机缘下被安排在杨家村的这十几人,也同是被特别关照后的幸运儿。

这十几个已经经历过几轮思想教育的知识分子战战兢兢刚来到杨家村时,个个精神萎靡,面容沧桑,眼神中带着难以掩饰的惶恐与不安。

经受过不少打击的他们知道自己之前同事朋友们的下乡生活有多凄惨难熬。

可真的踏上这片过份整洁干净的乡村土地时,他们想象中的批斗,辱骂却并没有出现。

杨国安相当平静地给他们分配了住处。

不是猪圈牛棚,也不是破烂废弃的茅草土屋。

而是才盖好的知青院。

(后来,因为人越来越多,知青院还扩建了两回。

不仅给的住处好的不像真实,村里大队长跟他们说话的语气也平常地就像在安排普通村民。

杨家村村民内心os:什么?想住牛棚?!

想的美!

牛可是村里比人都顶事的重要劳动力,他们村的牛棚更是纯砖瓦结构的结实好房子,比很多村民自己家的房子盖还要用心。

这种每天都要有人按时清理打扫重点关照的地方咋可能让外边那些“生人”

去住!

先不说村里压根不缺能躺人的地儿,这些外边来的“生人”

住进牛棚,万一吓着他们的牛咋整?

万一影响了牛的心情,让能比三个壮劳力的牛们没法好好干活可是大事!

最初的日子里,这些知识分子始终提心吊胆。

大家每晚都不踏实,生怕半夜会被拉出去批斗。

但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这些知识分子现杨家村的村民似乎对他们并不感兴趣。

村民们每天忙着干活,碰见他们,都是正常打招呼,根本没人多说什么。

就连冲在这场浪潮最前面的四个下乡知青,也对他们很是礼貌。

这让这些知识分子一度很是不解。

每天干完农活,闲暇时间只想去神殿上香,和他们小姑奶奶偷偷多说两句贴心话的杨家村众村民:…俺们忙着呐,才不干那种没事作践人的无聊事!

于是,在林安芝越深入简出的背景下,这些知识分子也开始慢慢融入了村里的劳动生活。

虽然干活很累,但能吃饱穿暖,晚上还能睡个安稳觉。

甚至在这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劳作中,这些以前伏案工作的知识分子,感觉自己身体反而比在城里时还好了不少。

(定期给山里撒金光能量的林安芝:以后改革开放,她要带着她的这些小辈们,信徒们搞农家乐!

开度假山庄!

大赚特赚!

试探着逐渐适应村中的生活后,这些被下放的知识分子更是和村里人建立起了更紧密的联系。

孙素华和他老伴儿只跟着村民们干了一个多月的农活,就很快被村里唯一赤脚大夫的陈老四奉承为老师知己,之后就和陈老四开始一起给村民们看病抓药。

而几位科研人员的转机来得更突然。

几人在田间劳作了两三月后,一次,远远地碰见了一个穿着素色衣衫的小姑娘路过。

当时几人都没有太没在意,只觉得这小姑娘气质看着不像山里孩子。

一个星期后,几人的屋里就多了一箱专业书籍。

内容包括他们这几个专家学者一直在研究的材料学,航天动力学等诸多内容。

其中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