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集:初识百草砺心志(2 / 3)

    夜里,她独自坐在油灯下,面前摊开着厚厚的医书,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书页边缘。手腕因白日捣药依旧酸胀,指尖的茧子摩擦着粗糙的纸面。

    委屈和疲惫如同潮水般涌来。

    她想起从前,这个时候,她或许正在暖阁中与母亲说话,或许在灯下抚琴,或许对镜试戴新得的珠钗。云袖会为她端来温热的燕窝,轻声细语地汇报着京城最新的衣裳花样、首饰款式。

    慕容锋……那个名字依旧是一根刺,轻轻一碰就疼。若他知道昔日那个精心装扮、只为得他青眼的沈家小姐,如今在这荒山野谷,与泥土草药为伍,十指沾染尘灰,他会作何想?怕是更加不屑吧。

    一滴泪无声滑落,砸在书页上,晕开一小团湿痕。

    她抬手用力抹去眼泪。

    不行。既然选择了留下,就不能再沉溺于过去。墨师父说得对,依附他人,终究镜花水月。她需要立身之本。

    她深吸一口气,重新将目光投向那些晦涩的经络穴位图,口中喃喃背诵着:“柴胡,味苦平,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字句依旧生涩,但她念得无比认真。

    次日,她主动向阿竹请教如何更有效地剔除柴胡的须根。阿竹演示了一种巧妙的手法,既干净又省力。她一遍遍练习,直到处理好的柴胡根茎光滑整洁,符合墨仁的要求。

    她开始真正弯下腰,凑近那些草药,不仅用眼睛看,更用手去触摸叶片的纹理,用鼻子去细闻根茎花叶各自不同的气味。她发现,鱼腥草带着一股独特的腥气,却能清热解毒;艾叶气味辛烈,温经止血效果奇佳……

    这些生长于山野、其貌不扬的草木,内在竟蕴含着如此神奇的力量。

    这一日午后,墨仁正在为一位从山外村落慕名而来的老农诊脉。那老农面色蜡黄,不住咳嗽,显然是肺疾缠身。

    沈沫月安静地在一旁观摩,听着师父询问病情,观其舌苔,切其脉象。

    “邪客于肺,肺失宣肃。”墨仁沉吟片刻,提笔开方,“麻黄、杏仁、甘草……三钱,石膏五钱……”

    他写好后,自然地将方子递给身旁的沈沫月:“去抓药。”

    沈沫月心头一紧,这是她第一次独立为病人抓药。她接过方子,走到那面巨大的药柜前。

    密密麻麻的抽屉,上面标注的药名在她眼前晃动。她深吸一口气,努力回忆着这些时日强记下的药材位置和性状。

    她拉开标着“麻黄”的抽屉,取戥秤,小心翼翼地称出三钱。手指因紧张有些微颤,但她努力稳住。接着是杏仁、甘草……每抓一味,她都仔细核对药名和分量。

    直到拿到“石膏”,她顿了一下。石膏质地沉重,五钱看起来并不多。她称好,包入桑皮纸中,将几包药一并拿到墨仁面前。

    墨仁打开每一包,仔细检查,尤其在那包石膏上目光停留了一瞬。他未曾说话,只微微点头,将药包交给老农,仔细嘱咐煎服方法。

    送走老农后,墨仁才看向沈沫月,目光中带着一丝几不可察的赞许:“分量尚可,包裹得也整齐。尤其是石膏,质地重,易碎,你取用称量时手法很稳,未将其弄碎,很好。”

    只是简单一句“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