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阿根廷淬炼:从探戈到战舞1(1 / 4)

1980年3月,阿根廷服务团成员徵选的消息传到国防理工大学时,正在读研的赵崢心头一动。

他对西班牙“无敌舰队”的痴迷和对大航海时代的研究热情,促使他在繁重的专业学习之外,选修了“西班牙语”。

这份兴趣,此刻成了他通往南美大陆的敲门砖。

毕业后,赵崢进入创新研究院,专注於复合材料研究的前沿领域。

然而,在国防理工这所特殊的军校里,他还有另一个响亮的身份——老创新园区学生志愿护校团的团长。

这所培养共和国尖端人才的摇篮,对学生的要求极为严苛:专业学识与军事素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赵崢带领的“书生队”,曾与隔壁被戏称为“要饭的”西山特种学院那些肌肉賁张的学员们,在军事比武场上杀得难解难分。

训练大纲一致,比拼的就是意志、智慧和团队协作。

赵崢正是在这种极限对抗中,淬链出了远超同龄人的优秀。

他们这一届博士毕业时,破天荒地涌现出七位直接授予中校军衔的佼佼者,赵崢赫然在列。

当保利国防资源公司与阿根廷的军贸大单尘埃落定,需要组建一支精干的军官服务指导团常驻阿根廷时,工作仅四年半的赵崢,凭藉过硬的技术背景、出色的组织能力和耀眼的中校军衔,成为了第一人选,被任命为服务团团长。临行前,他的军衔更是提前晋升为空军上校。

这份任命的分量,远超赵崢的预期。他先是被顶头上司、创新產业基金会的刘菊香主任亲自喊去谈话。

“小赵,”刘菊香神情严肃,目光中带著期许,“阿根廷项目,意义重大。这不仅是履行合同,更关乎我们军工產品的声誉,关乎国家形象。

你是团长,要把队伍带好,把技术教透,更要展现出我们华夏军人的专业和风骨!”

“请主任放心!”赵崢挺直腰板,声音鏗鏘,“保证完成任务!”

更让赵崢心跳加速的是,他隨后接到了通知——他的“人生偶像”,传奇般的肖镇院士,要在渝州白市驛航空基地见他!

“肖院士……要见我”赵崢拿著电话听筒,一时有些难以置信。

肖镇的大名,在国防理工乃至整个军工体系,都是如雷贯耳的神话。

他早已卸任校领导职务,专注於国家最尖端的项目,据说已经六年没有亲自带过博士生了,只因没有能入他法眼的“超级天才”。

能被肖镇“翻牌子”,本身就意味著这次阿根廷之行绝非简单的售后服务那么简单。

带著激动与忐忑,28岁的赵崢与精心挑选的25名服务团骨干成员,乘坐c909公务机降落在白市驛基地。

一行人怀著朝圣般的心情,被引领著与肖镇共进午餐。

席间气氛轻鬆,肖镇毫无架子,谈笑风生,询问著每个人的专业背景和对阿根廷的了解。

更让这些年轻军官们瞠目结舌的是,饭后肖镇竟笑眯眯地给每人发了一本小册子——《阿根廷攻略100问》。

赵崢好奇地翻开,前面的內容还算正经,涉及文化习俗、注意事项。翻到后面,一条提示赫然在目:“如遇热情阿根廷女郎『生扑』,请务必做好防护措施,安全第一!(建议隨身携带安全套)”

“噗……”不知是谁先忍不住笑出声,紧接著整个餐厅都爆发出一阵压抑的鬨笑。

赵崢也忍俊不禁,看著肖镇促狭的眼神,心中暗道:果然,只有咱们这位不拘一格的肖院士,才能干出这种事儿来!

饭后,赵崢被单独请进了肖镇那间令人敬畏的专属办公室。

目光所及,文件柜上贴满了“机密”、“绝密”的標籤,空气中仿佛都瀰漫著无形的压力。

“放轻鬆,小赵同志。”肖镇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似乎看穿了赵崢的拘谨,语气温和,“坐。叫你来,就几句话。”

赵崢依言坐下,腰杆依旧挺得笔直。

“这次去阿根廷,”肖镇开门见山,眼神变得锐利,“记住你们的身份和任务:军官服务团。核心是『服务』和『指导』。合同怎么签的,就怎么执行。

无论国內国外有什么风吹草动,你们要做的,就是一丝不苟地把技术教给他们,让他们真正掌握、会用。明白吗”

“明白!保证教会,绝不含糊!”赵崢沉声应道。

“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