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句句透著忧虑。
轮到肖镇发言时,整个会场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位大科学家身上。
他站起身,没有立刻说话,而是缓缓走到会议室一侧悬掛的巨大长江流域图前,手指精准地落在三峡的位置。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著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仿佛在陈述一个既定的物理定律。
“各位同仁的爭论,核心在於『未知』与『可控』的权衡。”肖镇开口,语调平稳,“汪教授忧心的生態风险,是真实的,也是我们必须用最大敬畏去面对的。孙总工强调的综合效益,同样是真实且巨大的,关乎国计民生。
问题不在於『该不该』,而在於我们『能不能』做到最好,將风险降到最低,將保护做到极致。”
他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全场:“我並非水利专家,但我知道,任何宏大工程的决策,都离不开对极限的认知和掌控。
我们在航天领域,面对的是真空、辐射、极温的未知。
三峡工程面对的,是水文、地质、生態系统的复杂耦合。其挑战性,不亚於登月。”
他话锋一转,带著一丝技术流的篤定:“但时代不同了。我们有比几十年前更先进的监测技术(得益於材料学和传感器技术的突破)、更强大的计算模擬能力(肖镇推动的计算机应用)、更成熟的工程经验(包括超重型机械的运用)。
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举国之力办大事』的决心和体制保障。关键在於,执行。”
肖镇的手指在图纸上点了点:“我的意见是:支持建设。但附加一个不容妥协的前提:必须同步建立世界最高標准的、独立的、贯穿工程全生命周期的生態监测、预警和修復体系!投入不能打折!技术要用到极限!
移民安置必须確保『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这是底线!
任何环节的鬆懈,都是对歷史、对人民、对长江的犯罪!”
他的发言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巨大波澜。
支持者眼中燃起希望,反对者陷入沉思。
肖镇的立场清晰而有力——支持建设,但必须以最苛刻的標准保障生態安全和人民福祉。
他的意见,因其无可比擬的科学威望和对国家战略的深刻理解,分量极重。
接下来的討论,焦点开始转向如何落实肖镇提出的“最高標准”。
各方代表围绕生態监测体系、移民安置方案、资金保障等具体措施展开了更为务实的探討。
肖镇虽非水利专业,但他提出的系统性思维和对技术极限的追求,为討论注入了新的维度。
最终,在庄重的表决环节。主持人高声宣布:“现在,就『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否上马进行最终表决。请支持建设的同志举手。”
一只只手臂坚定地举起。肖镇没有任何犹豫,沉稳地举起了自己的右手。环顾四周,支持者占据了绝对多数。
“反对的同志请举手。”
稀稀拉拉几只手臂举起,汪教授也在其中,神情复杂。
“弃权的同志请举手。”
有几人选择了沉默。
主持人深吸一口气,声音洪亮地宣布:“表决结果:支持建设三峡工程的决议,通过!”
会场內响起並不算热烈但充满复杂情绪的掌声。一个关乎国运、牵动亿万生灵的超级工程,在这一刻,正式按下了启动键。
肖镇默默放下手,望向窗外灰濛濛的天空,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后续的挑战將更加艰巨。他肩上的担子,又多了一分沉重。
在京城接下来的日子,肖镇像个精密仪器上的关键齿轮,被嵌入国家运转的核心网络。
他马不停蹄地拜会了军部实权人物么爸肖征,与中枢大领导霍正业进行了深入长谈,又和调去中枢主抓经济的老部下“香香哥”刘菊香交换了对未来发展的看法,最后还和大舅哥李成林敘了家常。
这些会面,信息密集,意义重大,却也耗费心神。直到1月25日,他才拖著疲惫的身体回到西跨院的家,刚想喘口气,门就被敲响了。
来人是95號四合院后院的老邻居,刘光天。有好几年没见,刘光天显得憔悴了许多,眼神里透著惊惶和悲伤。
“肖部…肖大哥…”刘光天声音有些哽咽。
“光天快进来,怎么了这是”肖镇把他让进屋